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禪學


禪學


禪學,指禪宗明心見性之學。禪即禪那(巴利語: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六波羅蜜之一。禪宗視禪那為定、慧的通稱,修悟佛性的方法。

定義

禅那,意譯静慮、思惟修,指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察,專指色界四禪。佛陀及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禪的主要形式是禪坐,俗稱為“打坐”,門徑為入出息念和不淨觀(又稱二甘露道),進而修行四念處。

禪宗認為參禪不只是打坐,行住坐臥皆可修心參禪(阿含經和天台止觀亦說此),最要者是心契佛性。又,禪宗指經論所說禪那,為如來禪。而以菩提達磨所傳心印為祖師禪。此區別或起自仰山慧寂。據傳燈錄(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亦有人認為如來禪外實無祖師禪。《從容錄》第三十六則︰「和尚近日尊位如何﹖是他不說如來禪、祖師禪,只道箇日面佛、月面佛。」道元曾斥︰「如來禪、祖師禪,往古不傳今妄傳。迷執虛名何百歲,可憐末世劣因緣。」,又說:「被十二時使,許會祖師禪。老僧使得十二時許,許老僧會如來禪,這箇是超佛越祖底道理。」

類型

楞伽經四種禪

  • 愚夫所行禪(bālopacārika-dhyāna):知「人無我」,見自、他身,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漸次增勝至無想滅盡定。
  • 觀察義禪(artha-pravicaya-dhyāna):知自、共相人無我,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
  • 攀緣真如禪(tathatālambana-dhayāna):謂若分別無我有人、法二種,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
  • 如來禪(tathāgata-dhyāna):入佛地住自證聖智(pratyātmârya-jñāna)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

宗風

  • 公案:禪宗把禪師之間或與弟子對話間的機鋒、棒喝等應對言行記錄下來,用作參禪悟道、鑑別是非、衡量迷悟的準則,即是禪門公案。公案開始於唐代而興盛於宋朝。其應用形式可分為:
    • 拈古:用散文拈舉古則(拈起古德先賢所示語句),以點化參禪學人。又稱拈提、拈則。
    • 頌古:用偈頌吟詠古則,發明其意。源自宋朝天禧年間(1017~1021)臨濟宗汾陽善昭,而大顯於雲門宗雪竇重顯。
    • 代別:為弟子、大眾等開示宗要時,於公案語意未盡處,代為揭示闡明。
    • 評唱:為圜悟克勤所創,在「公案」和「頌古」之後 ,予以解說品評。如《碧巖錄》、《從容錄》、《無門關》皆附有評唱。
  • 默照禪:又稱“只管打坐”。曹洞宗宏智正覺所倡禪風。以坐空塵慮,默然靜照,兀兀坐定,唯以無所得、無所悟坐禪。
  • 話頭禪:又稱“看話頭”。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所倡禪風。就古人公案,專門參看一則話頭起疑情,以杜塞思量分別,摧破情識。

禪宗與道家

托马斯·默顿認為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註釋

研究書目

  •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懐》(臺灣學生書局,1993)。
  •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 顾明栋:〈“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宇宙无意识——禅宗及禅悟的本质新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山东大学《文史哲》2016年第3期(總第354期)。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參見

  • 機鋒
  • 公案
  • 禪宗

外部链接

  • 禪宗祖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祖師法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國禪宗理事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禪宗的教育方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 —以《碧巖錄》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禪學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