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属浙江宁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

后因曾参与组织削藩及在靖難之變後拒绝与朱棣合作而遭處死。

生平

早年生涯

据《明史》记载,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机警敏捷,双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量超过一寸厚,被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即使身为长辈的胡翰、蘇伯衡均自称不如。方孝孺亦常把阐明王道、追求天下太平为己任。一次方孝孺卧病在床,家里断粮后家人相告,方孝孺反笑道:“古人所说‘三旬九食’,貧窮是常有的事。”后其父方克勤因空印案受牵连被诛杀,方孝孺为此扶喪歸葬、哀慟行路。直到服丧结束后,再跟从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的舉薦,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太祖見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后方孝孺为仇家所牵连,被逮捕入应天府。朱元璋看到其名后,释放归乡。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因举荐被召见。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太祖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重用方孝孺。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栽培方孝孺,於是任命其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之子蜀王朱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並親題「正學」二字贈其書齋。

辅佐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为明惠帝。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惠帝敬重方孝孺,讀書時每有疑難即向他請教,處理國家大事也會徵求他的意見,有時還會讓方孝孺批復群臣的奏章。當時宮中纂修《明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籍,皆由方孝孺擔任總裁。后定官制,孝孺改为文學博士。惠帝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使方孝孺十分感激,他也決心竭盡全力輔助惠帝治理天下。

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益增大,惠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以加強中央集權。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遂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因為燕軍驍勇善戰以及建文帝等人的错误指挥和判断,王師逐漸失利。建文三年,燕军攻占大名。方孝孺建议道:“燕兵在大名长久停顿,天气炎热,定会不战自疲。请急命辽东部队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真定部队进攻北平,燕兵必然回援。我们再发兵攻击撤退部队,即可擒下。”明惠帝赞同,并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嵓抵达燕军,并赦免燕王罪行,使其罢兵回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于薛嵓,派其在燕军中秘密传散。薛嵓抵达后却藏匿宣諭不敢出,而燕王朱棣亦不奉詔。同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军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请求罢免三者职位,惠帝将要批准时,方孝孺称:“一旦兵罢后,就不可能聚起了,请不要被迷惑。”惠帝于是决定坚持与燕军作战。不久,燕王朱棣攻占沛縣,烧毁粮船。当时黄河以北部队无战功,而山东德州的餉道被封,方孝孺为此忧心焦虑。于是建议惠帝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带璽書于燕世子朱高炽,假借与朱高炽签订密约为由,离间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使朱棣生疑北返,以打通通往德州的饷道。后送递时,朱高炽得书不啟封,离间于是未能成功。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抵达长江以北,惠帝下诏在各地征兵。方孝孺称:“情形已经非常紧急了。宜派遣人答应割地,以拖延时间,东南各地的募兵才能汇集起来。燕军不善于水战,在长江上决战,胜负还尚未定。”惠帝于是派遣堂姑慶成郡主到燕軍劝说,朱棣不听,惠帝于是派遣水军集合。然而,水师大将陳瑄却将戰艦投降燕军,使其得以渡过长江。同年六月,惠帝非常忧愁恐惧,有人劝其转移到其他地方,再图复兴。而方孝孺则力请坚守南京应天府,以待援军。即使事有不濟,也会为社稷而死。然而,李景隆開金川門讓燕軍入城,后惠帝在宮內自焚而死(一說他由地道逃亡,從此失去蹤跡)。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不屈而亡

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其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殺了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能承先啟後的讀書人)就滅絕了。”朱棣點頭答應。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隨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斬衰)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訴他:「方先生別辛苦了,我只是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成王(意指明惠帝)在哪?」朱棣稱惠帝已經自焚。方孝孺继续质问:“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意指惠帝的兒子)為君呢?”朱棣答道:“國家仰賴年長的君王啊。”方孝孺继续追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呢?”朱棣则称:“這是朕的家事。”并命人将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声称:“要命令天下人的詔書,不是方先生寫的,不可以。”強迫他寫詔書。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即擲筆於地,罵道:「死就死,詔書我不寫。」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即威脅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了?」方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就算誅十族,奈我何!」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將其押赴集市施以磔刑,時六月二十五日 。

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时,明成祖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親屬(相傳誅殺「十族」,更勝於誅九族),並在行刑當日把他們押往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場面十分残忍。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的時候,方孝孺看著弟弟,流下了眼淚,方孝友安慰他說:“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隨後從容赴死、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凌遲殺害於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時年四十六岁。。

方孝孺被殺後,無人敢收屍,戴德彝撫屍慟哭不已,絕食三日,有詩云:「臨危生死決須臾,為國寧憐家與軀?繼志情殷愧力短,承先念切遇時渝。關山欲斷春秋淚,骨肉長分南北區。手澤遺今無復守,聊憑風雨泣桑榆。」最后方孝孺遗骸由門人廖鏞、廖銘收葬于聚寶門外山上,隨後兩人也因此連坐被誅。方孝孺妻子鄭氏与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亦跳入秦淮河自尽。

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前後受诛者达873人,受牵连者达数千人,其门人中以身殉者有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史稱“誅十族”。

身后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長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同年11月,朱高炽寬待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忠臣族人,并赦免之。齐、黄二人各有一子被找到并赦免。方孝孺未找到子嗣,找到了其堂兄方孝复,并赦免方孝复。萬曆十三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连坐的戍边后裔,其分别流放到浙、贛、閩、粵、蜀等地的人数有一千三百余人。有地方縣志記載孝孺可能並無絕後,《明實錄》亦記載方孝孺的幼子方德宗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 方德宗其後為逃避追捕,南逃至廣東東莞一帶。

明世宗时期,松江人俞斌自称为方孝孺后人,并纂写《歸宗錄》,一时士大夫均纷纷相信,之后才被方氏后人察觉。

明神宗时期,有诏书褒奖记录建文年间忠臣、并在南京建造表忠祠,祠中所列人物中,徐輝祖为首,其次即为方孝孺。

弘光帝時期,贈孝孺為太師,諡文正。妻鄭,追封誥命夫人,諡貞愍

閩南人則尊之為王爺神,稱方孝孺、鐵鉉、景清為三府千歲。

著作

方孝孺著作甚豐,内容醇深雄邁。当时每出一篇,人们纷纷传诵。其撰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註》、《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永乐年间,朱棣查禁他的所有著作,并令藏匿方孝孺文集者死罪。章樸因收藏方孝孺文集,被楊善檢舉,而處死,其弟章宗簡出面求情,亦被殺。其门人王稌潛錄制的《侯城集》,为现在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 明·《明实录·太宗实录》(第8、9卷)
  • 明·焦竑编,《國朝獻徵錄》(第20卷)
  • 清·張廷玉等,《明史》(第141卷)
  •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 鹤成久章:〈建文元年的京闱与方孝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方孝孺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PEUGEOT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