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英語:Pulitzer Prize)是表彰对美国国内在报纸、杂志、数字新闻、文学及音乐创作等领域成就的奖项。它于1917年根据约瑟夫·普利策的遗嘱而成立,这是一位因为报纸出版而发家的富豪;这个奖项由哥伦比亚大学负责管理。 普利策奖目前共设有21个奖项,其中20个奖项的每位获得者都会得到获奖证书及15,000美元的奖金(奖金于2017年由10,000美元上涨而成)。 而公共服务奖的每位获得者则将得到金牌一面。

评选机制

普利策奖不会自动评审所有媒体中适用本奖项的作品,而是只会评审那些主动提交的参选作品(每个奖项类别的参赛费用为75美元)。参选作品必须至少符合特定奖项类别之一,并且不能仅仅因为文学或音乐作品而获得评选资格。每件作品也只能参选最多两个类别,无论其属性如何。

普利策奖委员会每年都会挑选102名评审员组成20个独立评审团为21个奖项评选最终获奖者,其中两个摄影类奖项共用一个评审团。大多数评审团由5名评审员组成,但是公共服务奖、调查报道奖释义报道奖特稿写作奖评论奖等5个奖项的评审团则由7名评审员组成。此外,所有图书类奖项的评审团至少有3名评审员。 对于每个奖项类别,评审团都将给出最终的三份提名交由普利策奖委员会。普利策奖委员会将根据内部投票的多少决定最终的获奖者,也可以绕开提名名单以75%的绝对多数支持来决定其他获奖者;同时,委员会也可以投票决定该奖项空缺。普利策奖委员会委员及新闻类评审团评审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文学、戏剧及音乐类评审团成员每年可以获得2,000美元酬金,评审主席则可获得2,500美元。

入选者与入围最终名单者

任何提交作品给普利策奖的人士都可以被称为“入选者(Entrant)”;但是只有那些经过评审团评审并最后与获奖者一起公布的人士才能被称为“入围最终名单者(Nominated Finalists)”。然而部分只提交了作品而并没有入围最终名单的作家也会在他们的宣传材料中称呼自己为入围最终名单者。

普利策奖委员会已经开始警告入选者不要自称自己是入围最终名单者。普利策奖官方网站在它们的常见问题版面内讲述了相关政策:“入围最终名单者是由提名评审团为每个奖项门类所选择的最终名单。普利策奖委员会通常会从每个奖项的三名最终入围者选择最后的获奖者。在1980年代开始,普利策奖才开始公布入围最终名单者的相关讯息。已提交作品但并未入围最终名单者被称为‘入选者’或‘参选者’,普利策奖目前从未公开过他们的资料。而自1980年代开始公布入围最终名单者的讯息后,我们通常会以‘提名者’称呼他们。我们并不鼓励那些仅仅向我们提交了参赛作品的人自称自己被提名了普利策奖。”

NBC新闻记者,同时也是1989年普利策调查报道奖得主的比尔·戴德曼就在2012年的一篇报道里指出,财经记者刘文思在她的彭博电视广告及她所著书籍的封面描述自己为“普利策奖提名者”;同时,《国家评论》的专栏作家卓纳·古登堡也使用类似“普利策奖提名”的字眼来宣传他的书籍。戴德曼写道,“那些提交作品给普利策奖就自称‘普利策提名者’的人就好比假设哥伦比亚影业这边刚刚宣布自己向奥斯卡金像奖提交了《爸爸的好儿子》,那边这部电影的主演亚当·山德勒就宣布自己是‘奥斯卡奖提名者’一般。其实许多读者都能意识到奥斯卡奖不是这样的流程——电影厂没有资格评选提名者,这只是将‘奥斯卡奖’混入自己简历的一种取巧方法。同样的,普利策奖也不是这样评选的,但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名义上,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只授予新闻机构而不是个人。但是在少数情况下,获奖新闻机构的主要贡献者会在获奖描述中列举出来。 新闻奖可以授予给个人、新闻出版物或新闻团队;而如果是新闻团队获奖的话,主要贡献者也有可能在获奖描述中被列举。

奖项历史

报纸出版商约瑟夫·普利策在其遗嘱中向哥伦比亚电影捐赠了一笔款项,以便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新闻学校并设立普利策奖;这笔包含奖金及奖学金的捐款为250,000美元。 他指定了“四个新闻奖、四个文学和戏剧奖、一个教育奖和四个游学奖学金。” 在他于1911年10月29日去世后,第一届普利策奖于1917年6月4日颁发(现在于4月宣布)。

罗伯特·麦考密克负责管理《芝加哥论坛报》期间,他认为普利策奖不过是一个“互相吹捧协会”而不值得认真对待;因此直至1961年结束任期,《芝加哥论坛报》未申报任何一个普利策奖项。

直至1975年,普利策奖都受到哥伦比亚大学受托人的监督。

获奖人士

奖项门类

普利策奖分与新闻、艺术、文学和小说有关的类别。凡是“定期(刊发)”的美国报纸、杂志及通讯社(含在线新闻网站)的报道与图片都可以报名参选新闻类奖项。 从2007年开始,“除两个摄影奖项将继续仅限静态图像参选外,其余新闻类奖项都将允许使用各种网络元素。” 2008年12月,普利策奖首次宣布将考虑纯在线新闻来源的内容。

虽然普利策奖顾问委员会与普利策奖委员会素来反对杂志参选普利策奖,但是某些与杂志相关的记者或作家(例如小莫内塔·斯莱特)可以因为与人合作或同时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而参选并因此获奖。也正因为如此,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于1966年设立了美国国家杂志奖。

2005年,杂志首次获准参选两个类别(调查报道奖和特稿写作奖)的评选。而到了2016年,这个获准范围又扩大了三个类别(国际报道奖、批评奖及社论漫画奖)。 也正是在当年,《纽约客》的凯瑟琳·舒尔茨(特稿写作奖)和艾米丽·努斯鲍姆(批评奖)成为新规实行后首次荣膺普利策奖的杂志入选者。 2016年10月,普利策奖宣布允许杂志参选所有新闻类奖项。

此前,突发新闻报道奖仅限地方新闻报道参选;而到了2017年之后,突发新闻报道奖扩大到所有国内新闻报道皆可参与。

根据2017年12月公布的奖励计划,普利策奖各大门类奖项的定义如下:

除上述奖项外,普利策奖还设有特别表彰与奖励和游学奖学金(Pulitzer Travelling Fellowships)。普利策特别表彰与奖励有数十个个获得者,大部分是因为新闻报道或文学及艺术方面的成就而得奖;而其中有5个“普利策奖服务奖”是授予为普利策奖运营和评选做出贡献的人,最近一次颁发是小约瑟夫·普利策在1987年获得。而游学奖学金则是授予每年由教师们选出的4名当年毕业的优秀新闻学院研究生。

奖项变迁

普利策奖部分奖项的取消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奖项中止,由于该奖项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包含其他其他领域;二是奖项更名,这是由于通用术语发生了变化;三是由于奖项已经过时,例如电报报道奖等。

而奖项扩大的案例则有前普利策长篇小说奖(1918年-1947年)更名为普利策小说奖,现在授奖的范围从长篇小说扩大到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等。

管理机构

普利策奖委员会由19名委员组成并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会议通常在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礼堂内的约瑟夫·普利策世界厅内举行。委员由主要编辑、专栏作家和媒体高管,以及来自新闻界和艺术界的6名代表组成;这其中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和奖项管理人,管理人还同时会担任委员会的秘书长。奖项管理人和新闻学院院长(自委员会成立至1954年并于1976年重新当选委员迄今)将作为当然委员参与委员会审议,但无权投票。除了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和新闻学院院长(此二人在各自任期内自动当选)以及奖项管理人(每次选举皆自动连任)外,其余委员都由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并仅可连任三届。委员会及评审团成员的选拔“考虑到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工作隶属关系,并同时参考了成员在性别、种族背景、地域分布及媒体机构规模方面的多样性”。

前《纽约时报》高级编辑达娜·卡内迪于2017年至2020年期间担任普利策奖奖项管理人,她曾为获得2001年全国报道奖的时报团队入选做出了贡献。同时,她也是第一位担任该职位的女性和有色人种。 2020年7月,由于达娜·卡内迪被任命为西蒙与舒斯特出版集团旗下同名旗舰出版品牌的副总裁兼出版人,普利策奖管理人的职位一度临时由该奖项长期副管理人爱德华·克莱门特(Edward Kliment)担任。 前美联社和《洛杉矶时报》编辑马乔里·米勒(Marjorie Miller)被选择成为卡内迪职位的永久继任者,而克莱门特由于主动选择不担任该职位而继续出任副管理人。 历史上的普利策奖奖项管理人还有于1954年至1976年出任该职位的约翰·霍恩伯格,他是目前出任该职位时年纪最年轻的人;1976年至1981年出任该职位的理查德·贝克(Richard T. Baker),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981年至1992年出任该职位的罗伯特·克里斯托弗,他原是《新闻周刊》的执行编辑;1993年至2002年出任该职位的西默·托平,他原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主任;2002年至2014年担任该职位的西格·吉斯勒,他曾是《密尔沃基新闻报》的编辑;2014年至2017年出任该职位的迈克·普莱德,他曾是《康科德监督报》编辑,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担任该职位的前普利策奖委员会成员。而在霍恩伯格出任奖项管理人之前,普利策奖都在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弗兰克·法金塔尔领导下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职员工代表(最著名的是长期担任该学院院长的卡尔·阿克曼)及哥伦比亚大学中央行政部门官员代表共同管理。

在捐赠人约瑟夫·普利策的孙子小约瑟夫·普利策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常任主席31年后,自1986年开始,委员会每年一次选举主席,但通常都由最资深成员轮流担任;在同时选举的情况下,偶有多名成员共同担任的情况。

从1975年开始,普利策奖所有奖项的最终获奖者都必须由普利策奖委员会决定;不过该决定需要得到哥伦比亚大学受托人的多数票支持。 尽管普利策奖管理人办公室、普利策奖委员会都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所在的普利策楼内,并且一些管理人还是新闻学院的全职或兼职教职员工,但自1950年开始,管理人办公室、委员会与新闻学院在运作上是各自分开的。

相关争议

2018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獲頒普立茲國家報導獎,因為這些記者在其報導中稱2016年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通俄」以協助俄羅斯政府干預美國總統選舉。此通俄之說後來經過美國特別檢察官調查發現是虛假的不實指控。川普卸任總統後於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要求普立茲委員會撤銷前述獎項。2022年7月,普立茲委員會回應表示其分工複審了前述獎項之後得到一致的結論:「獲獎作品中沒有任何段落、標題、論點或斷言,因獎項頒發之後顯現的事實而變得不可信」,並拒絕川普的要求。對此,川普表示「普立茲委員會對於2018年普立茲國家報導獎的回應抹煞了自己的任何一絲可信度,因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公然報導假新聞而獲頒該獎」,同時他補充道將會「繼續盡一切可能糾正2018年普利策獎造成的錯誤」。

关联条目

  • 阿尔弗雷德·杜邦-哥伦比亚大学奖
  • 英联邦基金会作者奖
  • 《纽约时报》所获普利策奖列表
  • 布克奖
  •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奖
  • 美国国家图书奖
  • 美国国家杂志奖
  • 龚古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脚注

文献

  • George W. Auxier. Middle Western Newspapers and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1895–1898 (PDF).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1940-03, 26 (4): 523–534 [2022-05-17]. JSTOR 1896320. S2CID 165632973. doi:10.2307/18963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07) (英语).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英文)
  • 普利策奖作品集(1917年-2017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普利策奖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