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緣起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簡介

緣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斷的對緣起進行着深入的研討。從現代研究的角度看,所謂緣起,並非一種實體或是某種特定的法門亦或是特定過程,而是佛陀所說一切法的本源起點,所以名為緣起;對無明眾生而言,世間見都歸類成宿命,我所成,神所造,無原因等等邪見;因此佛陀開說因緣和合現象,此理即為因緣。任何的法顯現以及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緣」的現象;在眾生的觀點裡,所以依種種先後、時間而做分別有名「因」、「緣」的現象、作用發生;佛陀為了開悟眾生,對於無明眾生見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建立了「有生滅見」,因此說了順觀因緣法、逆觀因緣法。佛陀說諸緣起,皆是使眾生能從各種相關法及各類因緣法中,見到真實「緣起」。

大乘佛教中部份宗派有四大緣起: 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法界緣起、真如緣起。

出處

緣起在《雜阿含經》和巴利三藏《相应部》中多有記述,《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巴利三藏《长部·大缘经》和《中阿含經·大因經》中也有重要釋義。著名的單行經有玄奘譯《緣起經》和《緣起聖道經》。《緣起聖道經》同於《雜阿含經·二八七經》:

解說

對十二因緣法各緣起支的簡略分別可見於《雜阿含經·二九八經》即玄奘譯《緣起經》:

《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在《十誦律》中被列為十八大經,在《大毘婆沙論》中列為方廣經,對「緣識有名色」這個關鍵環節有重要釋義:

《中阿含經·大因經》有類似記載並有結論「識、名色共俱」。《瓮喻經》即《雜阿含經·二九二經》將「行」釋義為「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識身論》及後世論書多以此釋義為主。

分類

對於緣起的分類,分成一支至十二支,其中最通行的說法為十二支緣起,傳統上一般不再於緣起中計入更多的緣生法。

各派見解

上座部《法蘊論》引用文句有微妙差異的《大因緣經》並建立了自己的緣起理論,上座部《施設論》提出了「無明」的新解釋。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提出了時分緣起學說,後經過《大毘婆沙論》增釋了“三世二重因果”,而成為說一切有部核心教義分位緣起學說。《大毘婆沙論》中,提出四種緣起理論,分別為剎那緣起、連縛緣起、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所引用的《大因緣經》不是「九緣起」也是「十二緣起」,不同於斷定了「世與行體無差別」的“時分緣起”,有說法如:無明緣現世行,無明緣未來行,行緣現在識,行緣未來識。

Collection James Bond 007

註釋與引用

參見

  • 緣生
  • 十二因緣
  • 緣覺
  • 獨覺
  • 緣起性空
  • 其他條件不變
  • 因果論 (佛教)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緣起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gh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