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藝旦


藝旦


藝旦,又作藝妲,為臺灣清治時期至二戰結束期間的女性行業,藝妓的一種,主要集中於臺南府城和臺北大稻埕,後者當地更流傳著「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及「登江山樓,食臺灣菜,聽藝旦唱曲」等俗語。類似於歌舞妓或歌姬等,於宴飲時陪侍在側或進行歌舞表演。

日治時期,官方將職業於風月場所的女子分三種類型,其中「藝妲」普遍指稱以賣藝不賣身者。戰後,這個以表演為主的產業沒落,一方面是失去消費能力強、有閒情、有文化的地主與文人階級的支持,同時亦出現冒用藝妲之名的妓女以此攬客,造成許多人將藝妲與娼妓的印象結合,帶來衝擊。

緣起發展

藝旦起源於清治同治年間的台北,一般民間有著「養苗媳」的習俗,而聲色行業則有著類似唐山揚州的「養瘦馬」行為,即將家室貧窮的小女孩買下教導,讓她讀書識字並學習彈唱與吟詩,待其長成後便賣做歌妓或妓女。

最初,藝妲和娼妓的界線並不突出,直至清治後期因經濟發展,作為商業宴客場地的酒樓崛起林立,除餐飲外,酒樓會在席間提供餘興節目,便開始出現一批在宴會中表演、并且「賣藝不賣身」的藝妲。進入日治時期後,政府當局將當時在風月場所職業的女子,區分為三個類型:「藝妲」(賣藝不賣身);「藝娼」(賣藝也賣身);「酌婦」(陪酒女子)。且官方規定,藝旦需要經過考試並取得「鑑札」才能夠執業。 取得執業許可後,由公設的「檢番」加以管制,負責調度藝旦和管理納稅。

據《日據時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中〈警治篇〉所的紀錄,藝旦的月收入可約高達4、500元;對比當時其他職業的女性工作者的月薪,如製茶女工薪資最高者為25元。大稻埕的藝旦於1920年(大正九年)達到最興盛,從業人數多達三百多人。但在1935年(昭和十年)時,人數已銳減至八十多位。

藝旦生涯

學藝

日治時期,小藝旦在接受完由臺灣總督府所推行的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開始拜師學藝,學習北管、南管、京劇等各式戲劇及樂曲的表演。除了歌唱,藝旦尚須具備彈奏琵琶的能力;作家蘇東岳曾撰詩:「可憐身似琵琶大,也抱琵琶學唱歌。」以形容體型嬌小的藝旦,抱擁琵琶練習自彈自唱的情形。除此之外,為了對所表演的詞句與對白能夠十分地精熟,藝旦也需要前往私塾讀書,接受漢文及詩詞的訓練。

小藝旦約在十五、六歲時,會由養母帶至各大城市中遊歷,出席宴飲場合中,此行為俗稱「飲墨水」,目的是開闊眼界、訓練臨場反應與交際手段,同時拓展其他城市的客源。

考核

日本時代的藝妲需通過考試,取得「鑑札」才可正式掛牌營業。 在「取鑑札」的過程,請客人評鑑藝妲練習生,在藝術才能「聲色藝」(歌喉、容貌、琴藝)的成果,以及酒量、交際談吐、滑拳行酒令等社交手腕是否合宜。其中,「點唱」制度最為重要,由客人隨機點各種大調小曲,藝妲練習生需應答對唱如流,才可通過考核。

工作

藝旦的工作內容十分多樣,並非輕易賺取皮肉之財的賣藝職業女性。她們在宴會上陪侍客人、彈琴奏樂、划酒拳、吟詩作對,並以各自的技藝與應酬手段彼此競爭取勝。表演樂器包含琵琶、三弦、洋琴等等。起初,藝旦表演主要為自彈自唱、會唱、藝閣裝扮等等;歌唱後又添加了鑼鼓伴奏,表演也在原本靜態的清唱加上動態的舞蹈。後來,表演形式走向多樣化發展,從「票友式」的小型表演走向「票房式」的公演藝旦戲,最後藝旦演變成為職業性的演出工作,陪侍服務反而成了兼職。

場所

有「江東春蓬」之稱的江山樓、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以及山水亭等酒樓,為台北藝旦的主要營業區域,主要進行公開表演。日治時期已有正式「檢番」的藝妓組織,唯有合法藝旦方能於大街上營業,非法者僅能瑟縮於巷內。除了公開的表演活動,藝旦也有自己個別招待客人的地方,即稱為藝旦間。早期地點以「柴寮仔」(今寧夏路)一帶居多,其次是「太平町通」(今延平北路二段一帶)。為了工作方便,藝旦大多住在二樓;裝飾華麗的寐臺、金絲銀絲及鏤刻的刺繡花鳥,正是所謂「一樓一妓」的最佳寫照。 南部的藝旦多於臺南府城為主要聚集營業地,而南部的藝旦是由臺北藝旦南下寄寓執業或「飲墨水」,穿梭於醉仙閣、寶美樓等府城在地酒樓中,在各種工商宴飲、詩社文會等獻藝。

花選

「花選會」為與藝旦相關的重大活動,通常為期一個月,開放於江山樓花費達一定金額之客戶進行票選,選出最受歡迎的藝旦。當時的媒體,如發行於昭和年間的漢文刊物《三六九小報》、漢文通俗文藝雜誌《風月報》,也曾替南北名花舉辦「花選」。

社會地位

台灣傳統女子大多矜持持家,無法任意在外拋頭露面,接觸之人則多為親朋與鄰里;相較之下,擁有廣大公開社交的知名藝旦則相對自由。此外,藝旦憑藉著以一己之才賺錢維生,可說是經濟獨立的女性階層。她們打扮走在時代尖端,加上其不凡的談吐與高雅的舉止,堪稱當時的「摩登女郎」。由於有別於一般的娼妓,舉止高雅的藝旦有些於芳齡年華便嫁為人婦、相夫教子;然而,有的卻於人老珠黃後淪為私娼,窮困潦倒,抑鬱而終,命運可謂兩極。戰後,藝旦產業逐漸沒落,許多普通妓女冒用藝旦之名招搖撞騙,喪失了昔日的風華歲月。至今,藝旦也成為歷史之名。

著名藝旦

  • 王香禪:艋舺名藝旦、詩人。臺灣文人梅生曾言:「臺灣女子能詩,在有清二百餘年間,並不多見,若有,當以蔡碧吟、王香禪為翹楚。」提出其詩才成就。
  • 陳甜:台北東薈芳藝旦,後來成為蔣渭水側室,改名精文,並與蔣渭水一同從事社會運動。
  • 彩雲:嘉義西薈芳藝旦、詩人,被尊稱為「女史」。
  • 水上飄:鹽水名藝旦
  • 李蓮卿:台南真花園藝旦,連橫為她寫了〈蓮卿小傳〉。
  • 李菊:高雄樓藝旦,嫁予鹽埕仕紳馮課,後成為義永寺開種法師。
  • 雲霞(臺灣話:Hûn Hâ):台北江山樓藝旦,1925年獲選花魁,受邀擔任石川欽一郎及倪蔣懷繪畫寫真模特兒,曾在日本蓄音器商會旗下演唱〈九連環〉。
  • 青春美:本名林春美,桃園人,臺北太平町藝旦、古倫美亞唱片歌手,曾演唱〈農村曲〉、〈人道〉、〈月下愁〉、〈老青春〉等歌曲 。
  • 秀巒:勝利唱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歌手,曾演唱〈雙雁影〉、〈心酸酸〉、〈日日春〉、〈悲戀的酒杯〉、〈桃花鄉〉、〈天清清〉,與王福合唱〈青春嶺〉等歌曲 。
  • 秋蟾:台北藝旦,曾演唱台灣首張唱片〈烏貓行進曲〉、〈雪梅思君〉、〈可憐的秋香〉。
  • 阿快:台北大稻埕藝旦,曾在日本蓄音器商會旗下演唱〈五更相思〉。
  • 幼良:揚琴藝旦,1935年獲選花魁,並受邀至中南部及日本電台表演,曾演唱〈雪梅思君〉。
  • 根根:勝利唱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歌手,曾演唱〈白牡丹〉。
  • 阿椪:台北藝旦, 古倫美亞唱片歌手。
  • 罔市:台北藝旦, 古倫美亞唱片歌手。
  • 阿桂:曾擔任小早川秋生入選第六回日本帝展作品〈盲目の春〉的模特兒。

參見

  • 歌舞妓、歌女、書寓、長三
  • 藝妓、遊女、花魁 (日本)
  • 妓生
  • 姑姚
  • 尾類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日治時代臺灣女性的故事—真實與虛構的交錯-黃美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戴文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灣歷史上的藝旦─驚鴻一瞥的倩影(1880-1940年代)——臺灣女人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藝旦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