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英語:Biological Half-Life)是一個物質(如代謝物、藥、訊息分子、放射性核種)失去一半的藥理、生理、或放射性效應所需的時間。通常這個詞用來描述肝、腎或排泄過程將物質自身體中清除的效率。在臨床上,半衰期可以用來描述血漿中某個物質的濃度減半的時間(血漿半衰期)。生物半衰期和血漿半衰期的關係可能非常複雜,取決於那是什麼物質,有的物質可能在組織中纍積、和血漿蛋白結合、和代謝物或受器互動。

生物半衰期是藥代動力學的重要參數,常用的代表符號是 t 1 2 {\displaystyle t_{\frac {1}{2}}}

有別物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半衰期,生物半衰期的反應速率並不是固定的常數,而是依據更複雜的化學動力學,可以用速率方程描述。

有些情況下每單位時間固定量的物質被消除,例如當酒精在人體內已達到肝臟代謝飽和的情況,單位時間內只能分解固定濃度的酒精。在此情況下,半衰期和初始濃度A0成正比、和零級消除常數k0成反比:

t 1 2 = A 0 2 k 0 {\displaystyle t_{\frac {1}{2}}={\frac {A_{0}}{2k_{0}}}\,}

在一級消除的情況下,濃度變化是一個指數下降的過程,單位時間中固定比例的物質被消除。於是在施用某個劑量後,物質的血漿濃度如下:

C t = C 0 e k t {\displaystyle C_{t}=C_{0}e^{-kt}\,}
  • Ct 是經過時間t之後的濃度
  • C0 是初始濃度,即t=0的濃度
  • k 是消除速率常數,即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比例

消除速率常數和半衰期的關係是:

k = ln 2 t 1 2 {\displaystyle k={\frac {\ln 2}{t_{\frac {1}{2}}}}\,}

半衰期由清除率CL(Clearance)和分布體積VD決定:

t 1 2 = ln 2 V D C L {\displaystyle t_{\frac {1}{2}}={\frac {{\ln 2}\cdot {V_{D}}}{CL}}\,}

在臨床上,這表示在給藥、停藥或改變劑量後,要經過半衰期的4~5倍時間才夠讓藥物的血漿濃度達到穩定值。例如地高辛的半衰期是24~36小時,則調整藥物劑量時要過一週才有最好的效果。所以半衰期較長的藥物(例如胺碘酮半衰期約58天)通常會用起始劑量來加速其效果。

水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7~14天,受每個人的行為影響,例如大量攝取酒精會降低水的半衰期。這可以用來淨化被超重水汙染的人,加速體內的水份被乾淨的水取代。

人體分解酒精的速率受限於肝臟中的酒精去氫酶,所以酒清的生物半衰期常常是零級反應。此速率因人而異。有時候速率控制步驟會和其他物質的相同,例如甲醇氧化成有毒的甲醛和甲酸的步驟,所以在甲醇中毒時,可以用乙醇來減緩之。乙二醇中毒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處理。

對於有些物質,應該把人體分開成不同部位來看,不同部位對相同的物質會有不同的親合性和半衰期。試圖將物質自生物體中完全去除可能會造成局部的負擔上升。例如鉛中毒的人服用EDTA進行螯合治療,雖然可以提高鉛的溶解度,有助於經尿液排除,但過程中鉛也更容易進中央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 釙:30~50天。
  • 銫:1~4月。要縮短半衰期可以服用普魯士藍,會在消化系統中進行離子交換,釋放鉀離子的同時吸收銫離子。
  • 甲基汞:65天。
  • 鉛:血液中28~36天,骨骼中10年。
  • 鎘:骨骼中30年。
  • 鈽:骨骼中約100年,肝臟中約40年。
  • 半衰期,數學概念中廣義下任何物質減半的時間。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生物半衰期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