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結生


結生


結生(梵語:pratisaṃdhi,巴利語:paṭisandhi),又称转生huán,佛教阿毗達摩術語,指有情在前一期生命結束之後,識入母胎,而開始下一期生命。 而南傳佛教巴利論書認為結生心是過去的業果,生後成為有情的基礎心。結生心與有分心、死心是同一心的不同階段。依據南傳佛教巴利論書,結生心是八十九心的第十九心。

概論

「結生」這個概念,常見於部派佛教的論書中,在生命開端,有結生心,或結生識,結生入胎是界的作用,使之區別於蘊和取蘊。說一切有部認為結生時唯是染污心,而分別說部認為亦可為不染污心;說一切有部認為結生時可是一切煩惱之心,而譬喻者認為唯是愛心與恚心。

在南傳佛教《清淨道論》中,將結生作為八十九心的十四行相之首。在藏傳佛教的《中有聞教得度》中,記述了結生時有文武百尊顯現。

詞語演變

在南傳佛教巴利語三藏聖典中的的中部善星經有作為形容詞的appaṭisandhikā,此詞是延伸名詞,意思是不會再生另外,在同一部經的無諍分別經中有kāmapaṭisandhisukhino這複合詞, 意思是欲生樂 在小部蛇餓鬼說裡,有appaṭisandhiyo作主對格,意思是不再生
在大義釋八誦品中,此詞開始與存在關連,出現punappunapaṭisandhiyā 一次又一次的出生
在經藏時代,此詞極少出現,出現時只作為不再轉生的意思及貪欲生起,也只在幾經出現,而相應部及中部是沒有此詞及相關變格的。在小部也只出現在遠離佛世的經典如餓鬼事及義釋。在經藏時代,仍未把結生與心識連結在一起,那是在論書時代,提出八十九心時,把結生與心識連結起來,而與有分心及死心作同一心而在不同階段現起,此是巴利語系分別說部所獨有的。
《清淨道論》把八十九心依十四種行相而轉起,首個行相就是結生。由於結生、有分及死是同一心而在不同階段現起,故非常非斷見的,不是從生到死都不變的, 若證了阿羅漢果,就沒有結生或再生。死心滅了,結生即生起,生起後亦滅,有分現起。因此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不承認有中陰身。因為死心滅了,結生即起,中間沒有過渡空間。


記載

《大毘婆沙論》承襲了《施設論》对結生時中有起愛、恚二心的記述:

分別說部反對結生時中有前來,《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等亦有结生時中有現前的說法。

學術研究

現代佛教研究者,多從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入手,將結生有關問題,歸入後有、有輪,及中有等論題中。古代論書記載的結生過程中「顛倒想」涉及特有的性心理,後人引述或對其隱約而言。

註釋與引用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結生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