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香港中文大學碧秋樓


香港中文大學碧秋樓


香港中文大學碧秋樓(Pi Ch'iu Building)位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百萬大道,原為一座綜合事業大樓,供不同學科處理院務。當大樓開幕時,中大資訊科技服務處亦以大樓為基地。從1990年代起,資科處在大樓內設立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令碧秋樓逐漸發展成為香港互聯網的中樞。迄今,全港互聯網商雖然已互相設立不同交換訊息渠道,但主要通訊仍在該大樓進行。

由於大樓具有相當於國防安全的角色,大樓內設立多重保安系統,防止外人闖入,2005年世貿會議在港舉行期間,香港警方為防止示威者衝擊香港互聯網系統,亦需派人協調大樓保安工作。近年,中大資訊科技服務處為防止碧秋樓發生意外導致香港網絡癱瘓,已在中大伍何曼原樓7樓,以及校外數個地方設立新的交換中心,減少過於倚賴碧秋樓的設施;隨後,更於2021年於薄扶林數碼港增設另一個交換中心,預計於2024年中起全面取代碧秋樓的設施。

命名

碧秋樓首期於1977年4月4日開幕(而第二期工程於1982年9月批出圖則,隨即動工),由何添慈善基金會捐助230餘萬港元興建。為了紀念基金會的慷慨捐助,大學特別應捐款人何添及何賢兄弟要求,以二人母親「鄧碧周」、「梁秋嫻」名字中各取一字作為大樓名稱,以「碧秋」為名。

設計

大樓採用當時流行的清水牆建築法,外表設計著重線條,顏色暗淡自然而不施加粉飾,富蒼樸莊嚴之感,亦成為中大校園建築面的特色。

用途

碧秋樓在大學內的英文簡稱為「HCA」。大樓面積共約20,000平方呎,樓高四層。最初的設計藍圖為是中大的綜合事業大樓,以供中大出版社、傳播研究中心、社會人文學科研究所、電子計算學系、文學院院務室、社會科學院院務室,與亞洲課程部辦事處使用。之前散佈大學各處的一些部門如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部門,自大樓落成以後才有了穩定的駐足點。

以前大樓曾備有廣播電視製作室,供校內新聞及傳播學系作培訓人材之用,亦協助校內其他部門提供視聽教材。現時,碧秋樓主要向學生提供電腦服務,並設有24小時開放的學生電腦用戶區,及師生和職員培訓室。

此外,大學的資訊科技服務處也在這裡設立基地,為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的所在地,被譽為「香港互聯網的中樞」,配備大量經由Novell局域網連接的IBM兼容個人電腦。而在更早的年月裡,電算機服務中心的用戶區本來設於范克廉樓。

隨著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2021年在數碼港設立新數據中心,該中心位於碧秋樓地下的機房將於2024年6月30日起停用。

圖集

其他

香港女歌手陳慧嫻於1988年發行的粵語專輯《嫻情》,以及國語專輯《傻女》之唱片封套拍攝,均於香港中文大學林蔭大道(百萬大道)取景,其中《嫻情》的背景為碧秋樓附近,《傻女》的背景則為百萬大道。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參考資料

  • 集體回憶在碧秋 —Alumni Matters, 中大校友事務處
  • 梁光漢領導資訊科技服務處迎接挑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大通訊第279期,2006年5月19日
  • 中大碧秋樓 全港 互聯網中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報,2007年6月8日

外部連結

  •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服務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國際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香港中文大學碧秋樓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