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吳大澂


吳大澂


吳大chéng(1835年—1902年),原名吳大淳(因避清穆宗名諱,而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官员。

生平

吴大澂于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生于苏州双林巷。道光二十九年(1849)与兄吴大根一同参加县府试。翌年兄弟二人赴昆山应院试。咸丰元年(1851年)考取县试第七,府试第九名。二年去金陵参加乡试落第。

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補行江南鄉試,吳大澂中式第三名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陝西學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三年(1877)山西、陕西饥荒,吴大澂从天津购得高粱7000石以赈灾。又自己前往灾区,参与救灾。在当地与乡绅合作设立磨厂,存活灾民。光绪六年(1880)授三品卿衔,吉林督办。协助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地防务,训练马步新军。又创设了机器制造局,制造弹药,鼓励移民拓殖。光绪十一年(1885年),诏赴吉林,先会见宁古塔副统容山,后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使臣重勘珲春黑顶子地边界,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收回侵界,“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

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任内与张之洞联名反对葡萄牙侵占澳门香山。试图阻止清廷与葡萄牙签订条约,不果。光緒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築磚石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二月,上表要求尊奉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为“皇帝本生父”,遭到慈禧太后公开斥责。光緒十五年(1889年)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光緒帝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自请率领湘军出关应战,戰敗于海城,罷歸,返回湖南,不久受命开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將其革職,永不叙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清史稿》有傳。

学术

吴大澂幼承家学,精于金石。大澂的外祖父宝铁斋韩崇就是富于收藏的金石、书画鉴赏者。吴大澂幼时在外祖父家受到熏陶,对金石学有浓厚的兴趣。当时,金石、考据之学风行于士大夫之间。吴大澂与俞樾、陈奂、吴雲等学者过从甚密。陈奂是吴大澂文字学上的启蒙老师,吴氏曾随陈奂学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俞樾亦是吴大澂之师,同治四年(1865)吴大澂在俞樾任山长的紫阳书院肄业。吴雲是大澂的密友,大澂时常出入吴雲府第,鉴赏金石书画。同治七年(1868),吴大澂任翰林编修。至同治十二年(1873)出任陕甘学政这段时间内,吴大澂在京师与潘祖荫、张之洞、王懿荣等人结交。他们于潘氏宅邸内雅集,收购、鉴赏、考证、校勘金石书画和古籍书目。周悦让、胡义赞、胡澍、赵之谦也在当时的聚会中。在这期间,吴大澂开始嗜好吉金文字。莫友芝也是吴大澂的友人,同治七年八月吴氏告假回苏时两人结识,朝夕讨论金石文字。

陈介祺对吴大澂影响巨大。自同治十二年(1874)开始至光绪十年(1884)陈氏逝世为止,两人始终保持着通信,交流金石文字之学。陈氏乃吴大澂外祖父韩崇的旧识,因此大澂对陈氏执礼甚恭。其《说文古籀补》请陈介祺作了序。陈氏治学态度极为严谨,赏鉴水平十分高超,在二人的通信中,吴大澂从陈介祺处收获了很大教益。

事跡

光绪十三年(1887年9月30日),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清朝政府命吴大澂接办堵口工程,1889年1月20日(光绪十四年冬)合龙成功,吴大澂亲笔撰文立碑以示纪念此次事件。

著作

吳大澂善畫山水、花卉,尤精於篆書,少從陳碩甫學篆,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啟發,結合小篆與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愙齋集古錄》、《愙斋诗存》、《古字說》、《權衡度量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等。

家族

  • 弟弟吳大衡。
  • 吳大澂為汪鸣銮的姨表兄,吴湖帆的祖父,姻親中較出名是張之洞,袁世凯。
  • 女儿吴本娴嫁给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
  • 女儿吳本靜嫁給費樹蔚。
  • 侄兒吳本善之女相繼嫁給張是彝。吳本善之子吳湖帆過繼給吳大澂爲嗣孫。
  • 嗣曾孙吴孟欧、吴述欧。
  • 結拜兄弟副都統容山。

註釋

參考文獻

  • 趙爾巽等.《清史稿》. 中華書局點校本.
  • 白谦慎:〈吴大澂与全形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 1887年黄河决口

延伸阅读

[]

在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清史稿/卷45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吳大澂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