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鄭大洽


鄭大洽


鄭大洽(臺灣話:Tīnn Tāi-hia̍p,1905年8月19日—1969年9月4日),日文姓名大脇洽一(日语:おおわき ひろいち),臺灣澎湖馬公鎮人,澎湖縣議會第一屆民選議長,也曾出任臺灣省議員,二戰後馬公政壇「北派」代表人物。

生平

鄭大洽父系先祖鄭應章,來自漳州府龍溪縣,清代嘉慶年間移居澎湖,曾祖父鄭步蟾為咸豐壬子科(即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偕諸位媽宮鄉紳等倡修東甲北極殿而留名。

廈門時期

鄭大洽的祖父鄭祖堯(字子述)為鄭步蟾長子,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政府頒布「住民去就決定日」期限前,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返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為此,鄭祖堯與鄭祖年另起新名為祖培和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鄭祖堯後來攜子女搬遷至福建廈門,並以漢醫為業;其中,鄭祖堯長子鄭少瑜(本名掄昌)即為鄭大洽之父。

日治時期

鄭大洽九歲那年(即大正三年、1914年),鄭祖堯另娶細姨,元配鮑氏桑一氣之下便帶長孫鄭大洽攜回澎湖長居,並托養於叔祖父鄭祖揚(表字子清,曾任澎湖廳檢稅吏)膝下。

後鄭大洽進入媽宮公學校(今馬公國小前身)就讀,畢業後又在馬公商業補習學校修習兩年,進入馬公支廳馬公街街役場(今馬公市公所前身)擔任工友,繼而受聘為雇員,陸續擔任書記、會計役(即主計主任)等職位,期間曾改過日本姓名大脇洽一,公職生涯深受當時馬公街長三浦光次的器重,在日治時期末期甚至被拔擢為總幹事,澎湖大空襲期間因職責所需留守馬公街,直到昭和20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

民國時期

二戰後,鄭大洽辭去公職,出任菸酒配銷會的常務理事,這一時期的鄭大洽日趨熱衷地方事務的推動,隨後踏上政途,便是憑藉長期在馬公市街累積的人脈和財力奠定從政的基礎。民國35年(1946年),鄭大洽首次投入選舉,順利當選馬公鎮第一屆的鎮民代表、第二屆則被推選為鎮民代表會的主席。

民國39年(1950年),鄭大洽的長子鄭澤雄涉入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的李水井叛亂案,於住處中被提押去台灣本島拘禁。鄭澤雄(1926年-1950年)是日治時期第一位保送臺灣師範大學的澎湖籍學生,畢業後返回澎湖水產職業學校任教英文,鄭澤雄被拘押消息傳出,澎湖民眾對鄭大洽同情之聲四起,乃有勸進鄭大洽參選議員、以便奔走救子的聲浪;同年9月18日,鄭大洽順利當選澎湖縣第一選區的議員,並出任第一屆民選議會的議長,惟不幸鄭澤雄仍被判處死刑,於11月29日執行槍決,得年僅25歲,遺留一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

包含民國39年(1950年)的議員選舉在內,鄭大洽分別於民國41年(1952年)、民國47年(1958年)和民國50年(1961年)當選第1、2、4、5屆的澎湖縣議會議員,並且全數出任議長。任內提案有「促請增加馬公來回臺南的航班」、「協助《澎湖日報》創刊」、「倡議修建順承門與孔子廟」、「西嶼鄉電氣化」、「擴建馬公商港」等等。

民國50年(1961年),獲得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召見,並攝有合照留念。

民國52年(1963年),鄭大洽當選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省議員,由於當時鄭氏第五屆議長任期尚未結束,議長一職經補選後由莊東遞補 。鄭大洽任職臺灣省議員期間,提出多項促進澎湖地方發展的建議,諸如「促建澎湖跨海大橋」、「興建離島教師及警察會館」、「澎湖發電廠遷址案」、「增設公務員離島加給」等等。

民國58年(1969年)9月4日,鄭大洽因糖尿病辭世,享壽65歲。

家族

  • 鄭大洽曾叔祖父鄭步雲(1854年-1916年)曾於日治時期出任澎湖廳的媽宮街街長多年。
  • 鄭大洽九歲起便隨祖母鮑氏桑移居澎湖,其母親楊氏菊、同胞弟弟與姊妹仍定居廈門,母子分居兩地。
  • 祖母鮑氏桑過世後,鄭大洽不願與叔公鄭子清家人同住,21歲即入贅來自嵵裡的張家,與岳家家族同住媽宮南甲海濱的張宅,與妻張春生有五子六女,但子女全數姓鄭。
  • 鄭大洽次子鄭輝雄娶林聯登長妹陳金鳳為妻,雙方互為姻親。

佳城

鄭大洽之墓,原長眠於東衛里、西文里交接一處公墓,2016年被拆毀,現安奉於烏崁生命紀念館。

相關條目

  • 澎湖縣議會
  • 臺灣省議會
  • 鄭子清
  • 鄭澤雄(李水井案)
  • 林聯登(姻親)

注釋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參考資料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鄭大洽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