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鄭步蟾墓


鄭步蟾墓


鄭步蟾墓,或鄭步蟾佳城鄭步蟾塋地,泛稱舉人墓,因墓碑為白色花崗岩所製,居民俗稱白墓,地點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案山里,該墓啟用於清領時期的光緒六年(1880年),供奉三位墓主,分別為媽宮舉人鄭步蟾、正室夫人李安英(空坑)與側室夫人朱日春。

簡介

「媽宮舉人」鄭步蟾(1831年-1878年)為清領時期澎湖媽宮人士,曾於咸豐二年(1852年)間考取壬子科舉人,亦是澎湖當地著名文人,並曾出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貢獻良多,光緒四年(1878年)過世後,鄭步蟾在家中「打桶」(即停柩)兩年,直到光緒六年(1880年)才下葬於案山塋地(今馬公市案山里)。

鄭步蟾之墓坐落於今馬公市案山里兒童公園附近,墓身坐東向西,豎有三塊墓碑,墓碑皆採白色花崗岩為基底,中間是鄭步蟾的碑,北側則是正房李夫人(安英),妾室朱夫人(日春)位居南側。墓前屈手處,各設一對圓珠和石獅,山靈碑(土地公)則安置於墓園最北側。墓庭各有一對舉人的旗杆座,分頭刻寫「咸豐壬子科舉人」、「光緒六年仲春立」的文字。

鄭步蟾膝下有四子順利成年,前三子鄭祖堯、鄭祖模和鄭祖揚(即鄭子清)為正室夫人李安英所出,四子鄭祖年為側室夫人朱日春所出。光緒28年(1885年),清廷與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福建台灣省正式被割讓予日本,四兄弟遂達成協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舉家搬往福建廈門,二子鄭祖模和三子鄭祖揚則續留澎湖,故而鄭步蟾塋地係由鄭祖模和鄭祖揚的後代負責主理。

墓碑

鄭步蟾墓碑堂號「漳溪」,取原籍漳州龍溪之意,碑文:「皇清誥封朝議大夫顯考鄭公步蟾佳城」,「光緒庚辰年仲春之月吉旦」,「男祖(堯、楷、揚、季、儀)孫掄(昌、甲)等仝立石」,對聯:「垂裕後昆詒燕子」、「恢光先緒賴龍孫」。

正室李夫人墓碑堂號「漳溪」,碑文:「皇清誥封恭人三代顯妣鄭門李氏之壽域」,「光緒庚辰年仲春之月 吉旦」,「男祖(堯、模、揚、季、儀)孫掄(昌、甲)等仝立石」,對聯:「福如東海貞松茂」、「壽比中天寶婺輝」。惟李安英早卒於光緒四年戊寅(1876年)四月十九,卜葬於漳州府龍溪縣古縣社;故李氏於案山的塋地實為一空坑。

側室朱夫人墓碑堂號「漳溪」,碑文:「皇清誥封恭人四代顯妣鄭門朱氏之佳城」,「光緒貳拾年仲冬之月穀旦」,「男祖年孫允(臧、元、文)仝立石」,對聯:「牛眠卜兆多孫子」、「鶴駕追隨大丈夫」。

特色

  • 澎湖早期文風不盛,綜觀清領時期澎湖廳獲取舉人功名者,包括「欽賜舉人」辛齊光與「開澎進士」蔡廷蘭在內,全澎湖具備「舉人」身份者僅有四名,其中媽宮社東甲便出了兩名舉人,分別是鄭步蟾和郭鶚翔(1839年-1907年)。
  • 鄭步蟾較郭鶚翔年長且早逝,郭鶚翔在光緒28年(1885年)間,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之故,舉家搬遷至原籍(福建漳州),光緒33年(1907年)郭鶚翔在福建溘然長逝,亦安葬於斯,鄭步蟾位於案山的墓園也成為全澎湖除了蔡廷蘭之外,唯二正式考取「舉人」功名的清代墓葬。

圖輯

相關條目

  • 台灣塚墓列表
  • 蔡廷蘭墓
  • 鄭祖揚
  • 鄭祖年
  • 澎湖縣案山國民小學

注釋

參考資料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鄭步蟾墓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