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石牌漢番界碑


石牌漢番界碑


石牌漢番界碑,是原設於今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土牛界線界碑,被列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今各遷至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捷運淡水線石牌站。

由來

雍正、乾隆初期,漳州人賴、魏、謝三姓為開發北投庄而侵占原住民土地,時起爭端,淡水同知曾日瑛為此而立下界碑。刻寫「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番管業界」指明將唭哩岸庄東邊的水田、南邊的菜園標示原住民的產權,這兩地分別即今日的行義路與石牌路交會處、石牌派出所週圍。設立時間約於乾隆十年(1745年)到十三年(1748年)間,傳說界碑四座、三到五座。

石牌庄漢番界碑

其中一座立於石牌庄,鄉人轉音以「碑」為「牌」成為當地地名。附近種有凱達格蘭族稱「Ratoo」的莿桐,他們藉此莿桐花開季,作為獵鹿捕魚、採收粟米、杵臼豐食、迎接婚慶的指標。碑在日治時期一旁就是石牌火車站,後送入臺灣總督府博物館。1986年臺北市立文獻會將收集到殘碑於新公園闢建碑林。此放此碑外,尚有奉憲示禁私挖煤灰者立斃碑、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添建艋舺大渡碑、有夷之行碑、客路須知碑、經理謝打馬眾番界址碑、劉門許氏立存田屋業牌。

礦溪庄漢番界碑

另一座立於礦溪庄,即北投永和里,原在今日振興醫院附近的明德路旁。碑高120公分、寬35公分、厚27公分,石材為觀音山的安山岩。1935年遷移至石牌派出前庭院保管,當地人余加儀稱是他所移動,地區今日屬於文林里。

1994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開始對史蹟學者初步建議的全市21個歷史性建物名單,由民政局長莊芳榮領隊,參與的學者包括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宗賢、文化大學教授李乾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富三、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張文及內政部代表、臺北市議員資馨儀及張秋雄,第一站來到石牌派出所,與會人員對於該界碑的歷史價值多給予肯定。6月3日,民政局開會決議將界碑、東和禪寺鐘樓、臺灣大學校門、師大行政大樓提報為三級古蹟。8月23日,此碑被以「唭哩岸漢番田園界碑」之名由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同意提報為三級古蹟。

1996年11月5日,因石牌派出所將改建,眾人商討此碑保存問題。由於北市文獻會提供的解說資料上有錯,將二二八公園碑林中的漢番界碑,誤認是今日在石牌派出所的界碑,導致在場的師大教授王啟宗誤會,便和當地里長蔡阿梯爭吵歷史,最後由石牌派出所主管林志誠發言,證實石碑在該所至少已留存廿年以上,及蔡里長火速回家抱來一面1975年間北市文獻會的解說碑,方澄清誤解。市議員陳進棋等人建議遷往捷運石牌站內置放、或原地保存。

1999年5月11日,北投吉慶里的唭哩岸社區博物館負責人黃勝宗和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研商後,對接手此界碑表達高度意願。同月18日上午,民政局前往會勘,由於只邀請兩個里參加,引起未受邀請的里民抗議,受邀的里民又各自堅持要將碑立在自己的里內,現場一度相當吵鬧,妥協之下將界碑設在捷運石牌站,才解決爭端。次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葉良增、立農、文林、福興、吉慶、裕民里長陳海山、劉憲昌、吳廷彥、黃勝宗、謝延龍等人一同在石牌站實地會勘,由八旬的耆老余宗道解說歷史,最後決定以石牌站前廣場作碑址。7月13日,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與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李博文、市府民政局長林正修、警察局局長王進旺等人共同為遷至石牌站的漢番界碑揭碑。

碑體配合碑文意義,面向西方,即告訴河岸向內陸開墾的漢人,越過此碑以後就是原住民之地。2002年6月1日,由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台北市凱達格蘭協會、台北縣凱達格蘭協會、台北市文化局、山水客人文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二〇〇二凱達格蘭族地.莿桐花開平埔文化祭」,選在此處集合,沿大興街、福安宮、北投陳濟棠墓園健行上山,登上北投高地丹鳳岩,點唱十九社名,進行敬天祭祖儀式,明日巡禮番仔厝保德宮、各舊社十一株莿桐樹,最後登上崎嘎勞別頂社,俯瞰北投社平原日落。

參考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石牌漢番界碑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