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中國佛教建築


中國佛教建築


中國佛教建築指的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與佛教有關的建築。最早記載的佛教傳入漢地的時間是汉代,朝廷命建白馬寺供僧安居。寺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機構,共有九個,稱爲九寺;佛教傳入後,漸漸將“”作為了佛寺的代名詞,也稱寺院。中國傳統上將供奉佛菩薩、神祇、先祖的宗教場所均稱為寺廟,甚至有的方言中還有“廟子”的稱謂,實際上佛寺不應該稱寺廟,因為寺專用於佛寺,而廟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賢,如祖廟、太廟、孔廟,這些廟宇也不該稱爲“寺”。漢傳寺院一般有山門(有的供有哼哈二將)、天王殿、彌勒殿(供奉據傳爲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的造像)、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爲漢地佛寺的主殿),有些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且安放亡人骨灰)、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藥師佛殿(供奉藥師佛)、後殿(供釋迦牟尼佛)、舍利塔、藏經閣、講堂、鐘樓和鼓樓等。

在中國雲南南部地區(北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聚居地),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也被稱為奘房缅寺

常規功能

歷史

格局樣式

山門

山門名稱由來有多種說法;包含無稽之談,穿鑿附會:

第一種說法認為山門之名是因三武之禍而形成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還有唐武宗都實施過滅佛。因和尚都要剃度,他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另外,由於佛教是從印度傳進中國,並非中國的原始宗教,所以他們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和尚聽到皇上要滅了他們,於是紛紛逃往山上,待風波平息後,和尚們便在山腰或山腳下建立一座山門,藉此引領香客們使他們知道山上有座廟,可以讓他們去供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門」。

第三種說法認為正確名稱應是「三門」,「三門」可指信心門、智慧門、慈悲門,或意含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為貪、瞋、痴三煩解脱境界之門,或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通之門;「三」亦可指信、解、行三者。

放生池

《大智度论》记载:“建德六年(577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

放生池最早的建立者是天台宗的建立者智顗。759年,唐肃宗下令所有佛寺建立放生池。《多宝名经》记载当时81所佛寺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了放生池。

天王殿

天王殿通常都是位列山门殿或者山门之后,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第一重殿堂。天王殿前后都有门,因此天王殿就成了过殿,信徒常常从前门进入,后门走出来。天王殿前面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后门是韦驮天,四周是四大天王。

天王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天。

佛教中,弥勒佛是释迦摩尼的接任者,是未来佛,早起形象是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结佛印,相貌俊朗。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浙江奉化有名僧人叫“契此”,体态丰腴,大肚子,肩挑布袋,经常嬉笑着在街市上行乞,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时留下一首佛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逐渐把弥勒佛塑造成肥头大耳、咧嘴大笑、坦胸露乳、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韦驮天是佛寺的守护神,在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他已经演变成武将形象,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英俊威武。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山,穿白衣,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宫,穿青衣,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向银宫,穿红衣,手上握着一条蛇或者一条龙;北方多闻天王,居须弥山水晶宫,穿绿衣,右手持宝伞,左手持银鼠。《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为护佛菩提人;南方天王为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为瞿耶尼人;北方天王为护国单越人。”

彌勒殿

彌勒殿主祀彌勒佛。

大雄寶殿

在佛教中,以大雄作為釋迦牟尼的稱號之一,因為佛陀具備十力,降伏四魔,無有畏懼,故稱大雄。在《妙法蓮華經》中,也以大雄的稱號,來稱呼釋迦牟尼。寺院中,供奉釋迦牟尼的主殿,因此也被稱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其姿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于左足,为“定印”,释义“禅定”,右手则自然下垂,名“触地印”;另一种为结跏趺坐,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为“说法印”,表示佛陀说法姿势。

大雄寶殿有時也會供奉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娑婆三聖(釋迦、觀音、地藏)或三寶佛(中央釋迦、西方彌陀、東方藥師或者阿閦)不等,視乎佛寺的宗派和宗教觀而定。有時佛像旁會兼奉尊者,比如阿難、迦葉、舍利弗、目犍連或十八羅漢不等。

法堂

法堂的建筑形式和其他佛殿类似,但是室内更加宽敞明亮。法堂内中部靠后一般建有高台,台中放置一张座椅和讲桌,桌上放着佛像,台后放置一张屏风或者挂着一幅狮子图,因为佛教讲经说法又称“狮子吼”。台两侧布置听讲席位,钟鼓,以便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鸣响。法座两侧布置听讲席位,以便僧侣和俗家信徒聆听讲座。

祖師殿

在禅宗寺院中,祖师殿中间供奉达摩祖师,左边是六祖慧能,右边是百丈怀海。达摩祖师从古印度把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人追认他是禅宗的初祖。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建立者,他之后的禅宗改变了中国佛教面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像极其深远。百丈怀海是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把禅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清规戒律,对禅宗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伽藍殿

在中国的汉传佛教中,伽蓝殿主要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传说,隋朝天台宗建立者智顗在今湖北省玉泉山时,夜晚遇到一个怪物,有位生有长髯的大神现身和他交谈,自称汉将军关羽,智顗给他讲经说法,他皈依佛教,誓愿作佛教的护法。把关羽列入佛教护法神,使得佛教在中国民间更加广泛传播。

羅漢堂

罗汉,是“阿罗汉”是简称,意译是“杀贼”、“不生”,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地位低于佛、菩萨,位列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罗汉堂一般供奉的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建有罗汉堂,有时候称五百罗汉殿、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院,叫法不尽相同。一些寺院还举行供养五百罗汉的法会,一年一次。

地藏殿

根据佛经记载,“地藏”来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地藏十轮经》记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地藏菩萨受释迦摩尼的嘱托,在释迦摩尼圆寂之后,弥勒佛到来之前,教化众生,拯救一切苦难,他曾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号称“愿力第一”。

地藏菩萨一般是出家比丘形象,身披袈裟,光头或者戴着毗卢帽,结跏跌坐,左手持锡杖,代表爱护众生,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代表满足众生愿望。有的寺院地藏菩萨是立像,两旁分别立着一比丘和一长者,比丘是道明,长者是悯公。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地藏殿里两侧还有幽冥地府十位阎罗王的像。

觀音殿

观世音,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是阿弥陀佛的左协侍,西方三圣之一,以“大慈大悲”的品德著名。根据佛经记载,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其解脱。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中国各地佛寺供奉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圣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

  • 圣观音,形象是结跏跌坐,手持莲花或者玉净瓶,身上有璎珞项钏等装饰,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坐像,这一形象是观世音菩萨的主要标志。
  • 自在观音,观世音菩萨一腿盘膝而坐,一腿下垂,旁边有一个盛满甘露的玉净瓶,瓶中有柳枝,象征观世音菩萨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身旁有一童男和童女,男童是善财童子,女童是龙女。
  • 千手观音,又名“千手千眼观音”,身体两侧伸出千条手臂,一般以42根手臂象征千手,各手掌中一只眼睛,除中央两手合掌外,其他手臂分别持有金刚杵、宝剑、宝印等法器,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

藥師殿

在藥師佛殿是祀奉藥師佛。

藥師佛雕像坐在蓮花基座的中央,通常舉止莊重,體態莊重,身體藍黑。他大耳朵貼在肩膀上,穿著佛陀的衣服,露出胸部和右臂。在藥師佛的左邊是日光菩薩,手裡拿著一個太陽輪,代表著光線;右邊是月光菩薩,與月亮在他的手輪,代表涼意。他們被稱為“ 藥師三尊”或“東方三聖”。許多中國人認為,奉行齋教者能夠治愈一切疾病,減輕各種疾病和痛苦,抵禦不幸和延年益壽,因此自古以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崇拜齋教者。

後殿

供奉釋迦牟尼佛。

藏經閣

藏经阁主要收藏《大藏经》,古时候称作“一切经”,共有4000多种,内容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是佛陀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日常生活的规则,论是佛教徒阐明经理的著述。

藏经阁內常供奉南朝梁傅大士及其二子普建、普成像,他发明了“轮藏”,即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轉動之經書架,並認為具信心者轉動輪藏功德與誦經相同。此外藏经阁一般还供奉释迦牟尼及二位胁侍菩萨像,日本的藏经阁則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建立者最澄大师像。

藏经阁一般在整个寺院中轴线最后端、地势最高的地方,常有两层,顶层叫“千佛阁”。

畫廊

註解

参考文献

来源书目

  • 梓岩 (编). 《中国名寺》. 安徽省合肥市: 黄山书社. 2012. ISBN 978-7-5461-3146-7. 
  • 张驭寰.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 北京市: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54-0118-8. 
  • 张驭寰.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 北京市: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54-0135-5. 

参见

  • 佛教
    • 佛教历史
    • 佛教宗派
      •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 佛教艺术
汉字文化圈各地佛教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史
  • 日本佛教
  • 朝鮮佛教
  • 越南佛教
  • 台灣佛教
  • 對佛教的批判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中國佛教建築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