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马鼻镇


马鼻镇


馬鼻鎮為福州市连江县境內東北一個重鎮,位於羅源灣腹部西岸是中心集鎮。距福州55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在马鼻区,镇区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52万亩,滩涂面积7.5万亩。

唐至清代,因為地理相聯,馬鼻曾幾度都是一個鎮區,是魚米之鄉!是建築之鄉。志書記載,馬鼻的建築有千年的歷史. 這裏不但出了羽化成仙的章壽、女神李三娘、一心中國夢的鄭思肖,還出了19名進士、48名舉人、95名貢生、15名武將、10名武舉。崇教種德,是馬鼻這座千年海濱古鎮的靈魂。馬鼻的教育,源遠流長。明代朱熹曾在館。

名称由来

马鼻镇海边有岩石酷似骏马的鼻子,故而得名。

历史文化

馬鼻早在史前時代就存在人類文明,现在鲤溪库区一带,至少在远古的商代和周代,就有一定规模的村庄,早在3000至3500年前。

福建省考古队在2014年12月,在馆读、鲤溪进行考古调查时,在馆读黄岐屿、上洋里、鲤溪村西发现贝丘遗址,年代为4000至5000年前,并决定在附着量比较大的黄岐屿进行考古挖掘。挖掘结果,共出土石器32件,石器多为打制粗磨,有些仅经打制,少量经过精细磨制。器形主要是锛,还有砺石、镞、凿等。另还采集和出土14件石片石器,不辨器形,有的仅经打制,有的局部经磨制。考古队在上洋里调查时,在鲤溪村西北面,鲤溪水库东侧,发现远古陶片。陶片在省博物馆,通过科学检测,专家研究,最后鉴定为商、周时期。现在陶片和鉴定报告,都陈列在省博物馆内。

秦汉、唐、時期,馬鼻古稱馬鼻道。自宋、元、明属五贤鄉保安里、建興里與安德里。

《三山志》記載,馬鼻東邨留下的唐宋寺院有六座。其中,文泉禪寺最早,建於唐廣明元年(880)。文泉禪寺,古稱永興寺,位於東灣村牛洋山(俗稱東灣坑園裏下牛洋)。1960年建牛洋水庫時,挖掘出寫有「永興寺」三個字的石牌。其次為仙蹤寺,又稱「仙蹤院」,坐落東灣村鯉溪水庫北側的田螺坪山,五代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16年)建;保福寺,坐落東灣村龍頭山牛洋嶺半山腰,宋乾德四年(966)建。羅漢寺,東鄰仙蹤寺,位於鯉溪水庫西北側,宋開寶元年(968)建。報國寺,原名安國寺,又稱「前寺」,坐落東灣村老爺山麓,寺院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七佛寺,位於鯉溪自然村西部的上洋里八卦臼旁,史書雖沒有明確記載,但考古專家鑑定寺中岩雕為北宋作品。

馬鼻話屬闽东语福州話侯官南片,與福州話市區語音、詞彙、語法系統比較接近,不同於羅源話口音。

行政区划

马鼻镇区海拔5米。明代筑有防倭城堡,副总兵戚继光率部在此全歼倭寇。清代设有总汛,建有马鼻、浮曦、高洋岭等烟墩台寨。自宋至清属五贤乡保安里和建兴里。民国初为第六区 ,轄馬鼻、透堡、官坂、坑園、長龍5個鄉鎮。駐地馬鼻區,民国24年编查保甲分设马鼻、赤石、拱头、巽北4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改为马赤乡、拱透乡和巽北乡。民国30年巽北乡划属罗源县。民国33年马赤与拱透合并为马透乡。民国35年1月改名所南乡。新中国成立初为第六区驻地。1955年改名马鼻区。1958年7月撤区建乡并析出官坂和长龙乡;同年9月成立马鼻人民公社;1960年1月官坂公社并入(1961年6月又析出)。1984年撤社建乡。1990年9月析出透堡乡。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辖15个行政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由南到北分布在15公里半月形海岸线边。 现辖:

东湾村、​墩里村、​拱头村、​墙兜村、​南门村、​横厝村、​玉井村、​辰山村、​村前村、​半田下村、​贵丰村、​合丰村、​文丰村、​浮曦村和龙峰村。

名人

李三娘(773-791年),又名李三靖。民間尊稱李三奶、李夫人。李三娘在唐大曆八年(773年)出生在馬鼻。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连江马鼻人。宋末诗人、画家。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張海珊:原名張傳滋,別名張冠瀛,號海珊。組織領導廈門辛亥革命起義。連江馬鼻人。

陳哲人: 美國太空總署特派研究員博士。連江馬鼻人。

文化教育

马鼻辖区内学校13所,其中幼儿园7所、小学4所、初中1所、高中1所。教师501人,学生6880人,全镇从幼儿园到高中形成完整的四级基础教育体系。 马鼻主要以“教育强镇” 尊师重教、教育为本。

主要学校

马鼻中心幼儿园

马鼻中心小学

连江尚德小学

连江四中

连江尚德中学

滩涂泥橇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行政区划网-连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马鼻镇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gh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