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chèn是三國時期吳國天璽元年(276)所立的刻石。根據年號,也稱作天璽紀功碑,又因破損爲三截(羅振玉認爲是以三石壘成)而被稱爲「天璽斷碑」「三段碑」「三擊碑」。吳末帝孫皓暴虐無道,爲穩定人心,迎合所謂祥瑞改元天璽,並編造上天降示讖言,刻石紀功。原石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今只存拓本。

碑文陰刻在一巨大圓幢形石頭上,石頂原有紐。刻字面略呈四方,正面、背面稍闊(約八字寬)而側面稍狹(約六字寬),文字三面環繞。書體爲篆書,筆法在篆隸之間,起筆方而收筆尖,轉折處方圓兼施,風格獨特,爲書法史上的特例。或歸於「倒薤書」「懸針篆」。舊傳爲東觀令華覈撰文、皇象或蘇建書寫,然皆無確證。

同年孫皓於離墨山封禪,刻立禪国山碑,同爲篆書刻石,記載祥瑞百餘種。然而僅四年以後,東吳便爲西晉所滅。

原石流傳

原刻石最初在秣陵縣南之巖山段石岡(今南京市江寧區牛首山東北),傳晉宋時斷爲三截。後不知何人移至江寧天禧寺(今大報恩寺原址)門外。宋元祐六年(1091),轉運副使胡宗師於寺門外發現「半埋於土」的石碣,爲加保護,移至轉運司後圃籌思亭(今瞻園一帶)。元代,轉運司變爲行御史臺臺治所在,至治二年(1322),臺掾楊益「得之臺廨草間」,乃募民夫移至廟學(今南京夫子廟)門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學宮失火,石碣又移至尊經閣。清嘉慶十年(1805)五月二十八日,校官毛藻聚集工匠刷印《玉海》,工匠煮飯致尊經閣失火,書版與石碣俱焚燬,殘片埋於衛山(尊經閣後小高地)下。

原石上段尾部有宋元祐六年(1091)轉運副使胡宗師跋。宋崇寧元年(1102),轉運判官石豫刻跋於上段頂部之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耿定向又刻跋於上段頂部之左。清代金石學家翁方綱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到江寧府學尊經閣測量原石,見中段頂部有一大過手掌的「喬」字,又在下段之下加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另據元代張鉉《至正金陵新志》等記載,中段碑陰刻有「襄陽米芾」四字,當時已「磨礪幾盡」。

前人著錄往往逐段釋讀文字,連綴不成文。今存碑帖亦有逐石剪裱而成者,不可通讀。康熙二十年(1681)春,祥符周在浚(字雪客,周亮工長子)首次將三段石碣聯合釋讀,作《天發神讖碑考》一卷,並附整篇釋文。

原石尺寸

根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測量原石的數據,以清代營造尺1尺折合今32㎝,視截面爲圓形推算直徑,可得下表:

第二段每行殘存七字,可推算單字高度在10.6㎝左右。加上測量時已缺失兩排字,推算原石整體高度在290㎝上下。再計入石頂部原有而後斷裂的穿孔,原石高度爲「一丈」的記載較爲合理。

釋文與補字

原碑文字


根據舊拓本及歷代文獻記載,可基本恢復原碑版式,並補充部分摩滅文字。

碑文二十一行(第十八行後空一行無字),行十八字(第十二行「詔」字單抬頭,第十七行「大吳」二字雙抬)。

碑文共三部分:一至五行爲神讖內容,六至十八行爲神讖釋讀經過,末三行爲碑文作者、書者、刻工等。下爲釋文,補充文字以粉紅背景粗體標註——

上天帝言天……下步于日月……帝曰:大吳一萬方,甲午丙日……才仁中平予□人元示于山川……天發神讖文。

天璽元年桼己酉朔十甲子,□□武中郎將丹□□□□□□,□然發刻,廣省□,是天讖,廣多□解,解者十二字。以桼月廿三日,□□文字,令史、建忠中將會稽陳□□,□十三字。治復有□未解,以八月一詔遣中書郎、行將軍、裨將軍、關內侯九江費宇行視,更得卅二字,合五十桼。宇與西部校尉姜□、絡、典校皋儀、備□、梅胤、章咸、李楷、賀□、吳寵、建業丞許□、番約等十二人吏,並共觀視,深甄歷數,永歸大吳,上天宣命,詔告太平,文字炳朖,天在諸石上。故就□,□□銘,敷垂億

蘭臺東觀令□□□□□□吳郡□□□巧工九江朱□□□□□□江陳□□□功東海夏侯……

增刻文字

宋元祐六年(1091)胡宗師跋,楷書,刻於上段石碣文字之後——

予因遊府南天禧寺,寺門之外有石三段,半埋於土,竊疑以爲天璽元年巖山紀吳功德段石岡之碣,因觀之,果耳。人多傳皇象書,稽之實八百十有五秊。字雖損缺,而尤有完者。寺僧不知護持,歲月之久,風雨所暴,必至泯滅,因輦置漕臺後圃籌思亭。時辛未元祐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轉運副使左朝請郎胡宗師題。

宋崇寧元年(1102)石豫跋,楷書,刻於上段石碣頂部之右(二至七行上方)——

余奉命計臺侍親遊此,得天璽断碑,親之筆力高面雨文辭殘簇不可讀也。悲夫。崇寧元年中秋日,轉運判官石豫安正題。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耿定向跋,行書,刻於上段石碣頂部之左(十七至末行上方)——

人見上古殘碑,隻字輒珍重,以爲希奇。古人之心,千載如見,獨不當一仰思邪?明嘉靖甲子,督學御史天臺山人耿定向識,是日南畿舉人修序齒會始也。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題字,隸書,刻於下段石碣之下(第八行「解解」二字下)——

北平翁方綱來觀

拓本與翻刻

清代碑刻傳拓的普及和流行多在乾嘉金石學復興之後,嘉道以後傳拓品種漸增,同光後傳拓數量驟增。此碑石在嘉慶十年(1805)焚燬,錯過了碑刻傳拓的高峯期,導致原石拓本極爲罕見。嘉慶時售價已昂,而翻刻本衆多。

原石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一說舊稱宋拓實爲明初拓本,爲已知傳世最舊拓本,曾經羅振玉、朱文鈞(翼盦)遞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朱氏家屬捐贈)。朱文鈞另有一部張介侯舊藏明代拓本,故自署齋號「天璽雙碑館」,亦捐予故宮。

上海圖書館藏有趙烈文天放樓舊藏明拓本,曾經朱之赤、豫立、沈樹鏞、顧增壽等人遞藏。上海圖書館還有張廷濟舊藏本、龔心釗舊藏清乾隆整拓本。

安思遠舊藏明拓本,曾經周亮工、曹仲經、張燕昌、劉喜海等人遞藏,2018年同其他十種碑帖一起拍賣,總成交價逾1.9億元人民幣。

吳湖帆藏有明代拓本,精心裝幀,作校碑圖、碑式圖,以雙鉤法補缺字,後歸收藏家孟憲章妙鑒齋,2023年3月以1260萬元人民幣拍出。

陳郁嘉樹堂藏明拓本,有褚德彝、張祖翼、楊澥、吳志恭、錢步文、陳景陶、秦淦題簽、題跋。

孟憲鈞小殘卷齋藏有三種:何焯、何元錫(夢華)、朱爲弼、何紹基遞藏,啓功等題跋明初拓本,2023年6月以近403萬元人民幣拍出;孫星衍、伍詒堂、沈肇年舊藏清初拓十四字殘本,2023年6月以近15萬元人民幣拍出;羅振玉舊藏、邵銳(茗生)題跋明拓本(存半)。

端方藏明拓本,陳寶琛曾題詠。其中還有當時名流如吳錫永、余明震、張祖翼、楊守敬、李維翰、吳學廉、李葆恂、俞陛雲、龔錫玲、章鈺、朱益濬、陳伯陶、鄭孝胥、陳三立、張謇、沈曾植、葉德輝、何維樸、汪詠沂、嚴復等人題詠、賦詩、觀款,今藏日本藤井有鄰館。

劉世珩藏明拓本,陳三立曾觀賞並題詠。前有羅振玉題字《斠碑圖》一幅,由七人合作完成:周梓畫松、陶瑢補石、吳觀岱畫人並補石桌、賀良樸畫鶴、田步蟾綴蒲草、金城綴竹、那晉補山。後有羅振玉所贈合裝之吳玉搢《天發神讖碑攷》手稿。劉氏還請當時諸多名家題簽、題跋、釋文,其中包括徐樹鈞、汪嘉堂、羅振玉、羅福頤、程頌萬、柯逢時、鄭孝胥、吳昌碩、吳郁生、王季烈、王崇烈、汪洵、張謇、章鈺、趙世駿、褚德彝、葉昌熾、沈曾植、樊增祥、李詳、馮煦、楊守敬、黃葆鉞等。劉世珩之子劉之泗亦有題跋,並邀袁克文同觀留跋。民國十七年(1928),劉之泗將該本影印,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劉之泗在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家人變賣藏品,該部拓本原件如今不知所蹤。

此外還有蒯光典本(整拓),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沈樹鏞本,藏北京文物商店。王耤、馮汝玠、李棪、陳慶龢等題跋,雍乾以後拓本,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翻刻本

清嘉慶十四年(1809),阮元曾摹刻《天發神讖碑》於北湖家塾。又以北京林曙生摹刻東雲本(俗稱「黃泥牆本」)爲佳,不久即毀。此外還有江寧知府余霈元摹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張容園重刻本、咸豐十年(1860)俞文詔(字麟士)廣州重刻本、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廠富華閣刻本。

光緒三十四年(1908)前後,兩江總督端方受桐城張祖翼推薦,命張之門人姚京受(字巨農)根據端方自藏明拓本摹刻,含上、中、下三段及胡宗師跋,並刻端方題記一篇,嵌入兩江總督署(今南京總統府)煦園的夕佳樓廊道牆壁。今尚存其上段、中段。

今南京夫子廟尊經閣後小高地「衛山」上的敬一亭前東側立有當代複製石碑。

2023年,阮元後人在揚州邗江區公道鎮阮氏祠堂舊址內復刻了《秦泰山刻石》《天發神讖碑》《華山廟碑》。

書法風格

歷代書家評論多讚碑文風格「奇」「古」「雄」「偉」。金農、鄧石如、六舟、吳讓之、徐三庚、李叔同等名家皆曾臨習取法,趙之謙、黃牧甫、齊白石、鍾以敬、錢瘦鐵之篆刻作品多從中獲取養分。篆刻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館藏趙之謙刻「丁文蔚」印,齊白石受此啓發,開創單刀衝刀直入面目;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所用「海濱病史」印,王石經刻。

然亦有人予以惡評,明郭宗昌《金石史》斥之爲「牛鬼蛇神」,啓功謔爲「三段妖書」「六朝俗書戎首」。

《天發神讖碑》書法通常被視爲獨一無二之存在。21世紀以來紹興地區出土鳳皇三年(274)同坑磚三種,磚銘曰「鳳皇三年太歲甲午造作」「鳳皇三年六月兒氏造增」「會稽山陰兒建立葬」,字體與《天發神讖碑》風格極近,造磚年代亦接近碑刻立的天璽元年(276)。另有銘文爲「黃龍元年(229)宋氏作」「永安元年(258)六月造」「永安桼年(264)二月造作」「鳳皇初年(272)六月造」等的三國吳磚,皆懸針篆,亦似之,或可說明此類書風當時在吳地流行。

陸心源《千甓亭古塼圖釋》收錄部分吳地出土西晉磚,如烏程所出「太康二年(281)九月八日章士康造」、武康所出「元康元年(291)宋氏造」「元康七年(297)宋氏造」,銘文仍可視爲此類書風餘韻。

2009年方正字庫發佈的「方正懸針篆變」字體,設計靈感即源於此碑,不過字體結構是楷書,且只支持GB2312-80字符集的簡化字。

歷代集評(正面)

  • 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象書人間殊少,惟建業有吳時《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相傳乃象書也。張懷瓘目以沈著痛快,真得其筆勢云。 」
  • 宋代姜夔《絳帖平》:「……南方一體,則吳《天發神讖碑》是也。蓋……吳人雜用篆法,奇古無倫。」
  • 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吳時《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大抵與漢隸殊異,亦不用批法,而挑跋平硬,又盡去碁筭㪷環之累。」
    《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卷一百六十六》:「吳《天璽碑》,出篆入隸,高古雄逸,要當與蔡中郎抗衡。」
  • 清代楊賓《大瓢偶筆》:「古樸類石鼓,而書亦奇奧絶倫。」
  • 清代王澍《竹雲題跋》:「書法銛厲奇絶,於秦漢外別構一體,然是篆書之變。……此書如龍蝮蟄起,警屈騰踔,一一縱横自然,比於江瑶蝤蛑,信爲味中珍品。然不可多食,恐發風動氣,此碑亦然。學之不成,便墮惡道,此不可不知也。」
  • 清代翁方綱(安思遠藏本跋)評價:「吳《天璽紀功碑》,弇州所謂挑拔平硬者,信有之。然實是篆書,謂八分者,未必然也。」
  • 清代張廷濟《清儀閣金石題識》:「《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勁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爲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弟一佳蹟。」
  • 清代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予觀其書,方折盤旋,以隸筆而行篆體,戈長劍利中,實乃弓燥手柔。」
  • 清代楊守敬《書學邇言》:「至三國之《天璽紀功》,自創體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郭宗昌《金石史》嗤爲『牛鬼蛇神』,真所謂見駱駝謂馬腫背也。」
  • 清代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又有皇象《天發神讖》,蘇建《封禪國山碑》,筆力偉健冠古今。」
    《廣藝舟雙楫·寶南第九》:「吳碑四種,篆、分則有《封禪國山》之渾勁無倫,《天發神讖》之奇偉驚世……」
  • 馬宗霍《書林藻鑑·卷五》:「今所傳《天發神讖碑》,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韵厚,將陷復出,若鬱還伸。此則東都諸石,猶當遜其瑰偉。即以此偏師,足以陵轢上國。徒以壁壘太峻,攀者卻步,故嗣音少耳。」

歷代集評(負面)

  • 明代郭宗昌《金石史·卷一》:「吳《天發碑》,人皆懾於怪誕,始不能無疑。……余直以爲牛腹書耳。彼秦漢之跡所不論,上之岐陽石、三代彝器,其文非不奇古,皆爾雅典則,何曾爲牛鬼蛇神耶?……吳不前於漢、秦、三代也,古疏昭然可鏡,何遽迷源忘本,爲怪誕所懾?……趙明誠以爲妖,其知言哉!」
  • 啓功《論書絶句·三十九》:「六朝別字體無憑,三段妖書語莫徵。正始以來論篆隸,唐人畢竟是中興。」
    又注云:「六朝俗書,以《天發神讖》爲戎首。扁筆作隸,曹魏已肇其端。其筆毫絶似今之扁刷,而三段神讖碑則以扁刷作篆。車輪四角,行遠何堪,況其事其文,俱屬吳國之妖孽,不謂爲俗,殆不可焉。」

詩文吟詠

  • 宋代楊備(字修之)《金陵覽古詩·段石岡》:「孫吳紀德舊刊碑,埋沒蟠螭與伏龜。惆悵石岡三斷在,至今猶似鼎分時。」
  • 宋代梅堯臣《丫頭石》:「丫頭石雖斷,文字未全訛。年筭赤烏近,書疑黃象多。幾時經霹靂,異代見干戈。更與千秋看,松煤定費摩。」
  • 宋代曾極《金陵百詠·三段石》:「凛然皇象法書存,重屋應無野火焚。割據英雄餘一念,斷碑千載尚三分。」
  • 清代王槩《天發神讖碑賦》:「丁酉秋,余以校書宿尊經閣。夜輒有聲,剽若驟雨。上薄承塵,漸觸屏廡。攬衣起矚,迺插架經史鏤板,螙類穿穴,相腒䐹之不止也。時霜月入戶,可鑑毫髮,徬徨徙倚,見石三段,蹲處閣下捫辨之,天發神讖碑。是碑始吳天璽,斷於晉宋,堅黝踰鐵,何復剛而折。嘅嘆久之,作《天發神讖碑賦》,其辭曰——
    鐘𥲤曷存,書册塵土;屓屭遺文,多寘學廡。岳麓院學,勤摹大禹岣嶁之碑;成均戟門,倦臥周宣岐陽之鼓。鴻都石經,移永興之校舎;益禮殿記,寄成都之藝圃。𧒘匾鷹跱,文字祖篆隸以相生;圭首觚稜,體制推秦漢之奇古。
    漢至蜀紀,吳魏并兼。吳則孫氏,割據江南。夫何立石以表異,乃亦踣晰而爲三。繄感鼎折以從類,咎屬星隕而地殘。其書則龍蠖蟄啟,伸盤腹行。琴師合軫,劍舞摶風。駕瓘軼度,隸緯篆經。沉著痛快,皇象是稱。其文則稱天假帝,盛言符瑞。步弓日月,意矇語昧。盤庚較艱,汲冢等晦。曰東觀令,疑華覈是。其質則匪銅匪鑐,礣砎堅凝。屬鏤鏽紫,大礪贏青。糉黥深朏,坎竇疊承。手撫蜿蟤,物扣琮琤。其形則如權斯鼻,如鏞斯鈕。始用垂絙,久脫其首。文繞三方,特虛厥後。首段寘中,次左次右。合而觀之,凸凹相湊。
    方其始立,體勢完好也。儼偉丈夫,峩冠切雲,卓立霞表。赤藤作袂,風動而遠駭麕獐;紫莓侵肌,影移而下驚烏鳥。逮乎雷轟鬼劈,騞然參駮也。是則天折武丁之擔,水界石犀之腦。巖巖長狄,倏短縮爲僬僥;莽莽北平,鏃蹲虎於淺草。爾乃數經輦置,旋即委棄也。則又金盤露折,仙人辭漢而涕零;石破天荒,媧皇束手而伎窮。童敲牛礪,石不能言兮玉碎;剔金刳臼,勢何能挽乎土崩。不知幾煩攷古之士,問荒塗,識蘚封,冒榛棘,披蒙茸。摧頽刺目,太息臨風。籌江滣之息壤,畀穩處於頖宮。是何異乎子路珮劍,先折行行之氣;澹臺貌寢,蔚爲多士之雄。豈六鷁所化,而僅獲其半;抑連山之象,而適當乎其中。于焉摩挲俛仰,中懷齮□欪重
    嘅吳人崇尙鬼譎,動言禎祥,輒假巫祝。胡禎祥疊奏者,國益弱;巫祝大興者,祚尤蹙。時則黃龍赤烏,屢見之不異乎鷄犬;立后改年,大事也必殉乎神欲。皓之末造,頗負瑞徵。爰諮卿尹,爰命巧工。豐碑爰二,䫉鼓與鐘。先建業而後陽羨,跨江海而若掖庭。恃爲山岳之不拔,曰賴鐘鼓之式靈。皓竊幸劉禪既卒,而不知晉祚已成。嗟爾吳年之天璽兮,早入典午之咸寧。悼惜不已,歌以抒情。
    歌曰:嶧山勒銘兮,瞞則踣之。瞞尚踣嶧兮,神詎無知。鐘其隕矣,鼓則奚搘。詭曰天發,其智實□。鋟愚惑庸,爲百世嗤。」
  • 清代林侗《絶句》:「江東鼎峙奠王基,千載空傳天璽碑。緩帶輕裘功已就,龍盤虎踞不勝悲。」
  • 清代黃任《吳文藪太守以天發神讖碑本見貽題於其後(三首)》:「符瑞爭誇記誦才,東吳功德格天開。獨憐段石崗頭字,曾見降幡一片來。」
    「臨春玉樹散無踪,天璽金題土尚封。一種銷沉亡國恨,巖山還勝景陽鐘。」
    「劫墨叢殘霸業空,夜燈遺恨滿江東。米家船上生光怪,片紙金陵氣未終。」
  • 清代王友亮《天發神讖碑》:「摩挲三段石,猶屹孔庭除。神讖詞空侈,雄圖蹟已虛。鼎分追漢季,隸古地秦餘。有客攜氊蠟,爭橅皇象書。」
    《又次梅宛陵〈丫頭石〉韻》:「赤烏留斷碣,頗訝俗稱訛。坐閱市朝變,獨禁風雨多。形奇堪列𥲤,字古尚存戈。移置黌宮好,鍾彝共撫摩。」
  • 清代唐仲冕《題吳天發神讖碑》:「嶧山碑經野火焚,泰山刻石亡斧斤。祖龍文字雖奇古,遺壁空說滈池君。吳皓淫虐浮於政,小國亦侈封巒文。國山未禪巖山刻,上天帝言山出銀。天璽元年桼月朔,費雩行視華覈聞。其年陽羨表石室,明年天紀紀功勳。是時臨平湖開石印發,一千二百八十符瑞何紛紜。五稔青蓋已入洛,三段殘碣徒埋雲。獨有皇休明,小篆妙入神。此碑險勁復沈著,一洗東京軟美氣習追先秦。歷千五百有餘載,自山轉徙親香芸。籌思亭後幾再礪,尊經閣下宜三熏。如何歲在乙丑之皋月,譆譆出出起束縕。聖人意盖誅矯誣,燔之俾與臣斯泯。日余宰臨津,善卷洞側摩米囤。今得此碑火前搨,猶識竹根釵股春潮紋。惜哉如此筆,胡弗寫皇墳。詩題烱戒忽發嘅,若令長在山谷今猶存。」
  • 清代陳文述《天璽元年紀功碑》:「楚九州渚,漢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太平之主非孤誰,大帝逮孤四世矣。臨平湖邊石函啟,天冊改元作天璽。歷陽山石燦文理,天璽改元作天紀。十五年中八改元,童昏作事乃如此。君不見代漢者當塗,高石馬文大討曹。西京讖緯此流弊,古來符瑞皆言妖。乃祖遠迓羅陽王,乃孫亦設平慮郎。作法於涼古所訓,赤烏之赤黃龍黃。阿童戰艦方龍驤,明年青蓋入洛陽。」
  • 清代劉壽曾《天發神讖碑歌》:「神讖古碑不可見,尚於摹搨存微茫。朅來字畫逞怪偉,想像完好舒鋒鋩。天璽紀年溯降讖,黍月己酉日則良。上帝宣命迓休祉,大吳一統遠拓疆。奇哉神靈若告語,赤文丹篆何輝煌。五十餘字辨波磔,費宇陳治參稽詳。華覈撰文說傳異,蘭臺東觀儕班揚。書聖高名仰皇象,妙參逋峻陳與張。分篆之間别結體,廣陵藝事誰頡頏。九江巧工朱姓刻,鐫剔鳥迹分毫芒。惜乎昏皓多失德,苟安江表資酣荒。諛頌初開奏符瑞,爭言甘露兼鳳皇。臨平湖開石函啓,書巖有字誇歷陽。顯明宮擬望仙觀,侍芝平慮皆爲郎。國山封禪詡雄畧,妄思蕞爾希皇王。黄旗紫蓋亦妖語,空思西上遷武昌。此碑建造甫三載,九州未一吳先亡。樓船戈艦下西蜀,降旗歸命迎龍驤。豐碑不足掩慙德,空尋叚石來高岡。宋代忽移漕圃置,更遷縣學安南廂。碑形如臼列三段,旣非圓式仍非方。苦心雪客勞貫綴,金石雖壽悲滄桑。眼前安得見古本,購藏何惜千金裝。雲篆蟠胸蕩奇氣,考文辨字稽凡將。」
  • 陳三立《題陶齋尚書陶公亭雪夜評碑圖,圖後爲天發神讖精拓本》:「天璽紀功碑,誇示追秦烈。秦文照百世,吳碑頗剝缺。象書亦斯儔,其力可屈鐵。自從燔宮牆,存者寶補截。趙宗之所藏,迄未親几列。阮刻溷坊蹟,世或譏跛鼈。吾鄉劉舍人,所蓄號匪劣。要其精完處,視此恐難埒。尚書籠萬有,嗜異甘饕餮。東搜扶桑製,西摹埃及碣。三代遺法物,奧窈充閫闑。是拓雖瓌奇,於公例旒綴。獨念雪亭人,各有肝肺熱。梁李尤好事,目眵掉筆舌。江山凍酒痕,勝賞了一瞥。公證汗漫游,四洲入鑑別。持貫金石心,回數濟時傑。天演人尸之,今古赴嗚咽。還期發幽情,保粹啟來哲。」
  • 鄭孝胥《陶齋尚書屬題陶公亭雪夜評碑圖》:「天璽遺文窺倒薤,昔嘗遇之劉與蒯。陶公亭上有新評,完本神明遂無對。我從黃鵠山頭來,披圖讀碑懷暫開。太真未敢輕江左,絶歎夷吾是霸才。」
  • 柯逢時(劉世珩藏本跋):「山環建業羣峰青,嵯峨何處籌思亭。孫吳段石野火𣀤,世間拓本希晨星。檵葊嗜古過歐趙,漢磚秦鏡羅階庭。此編入手寶鼎重,太乙宵爥光熒熒。碑經三折復五徙,風雨剝蝕逾千齡。字存二百十有二,珊瑚冷月森滄溟。國初諸老精攷證,郭公夏五搜麟經。渙莊摹本最後出,魚虎未免訛真形。善書皇象著吳錄,立說無敢開畦町。禪文定爲建一手,要令醉眼從今醒。吁嗟後主肆淫虐,矯言新命誣蒼冥。改元天璽協符瑞,豈知真帝爲咸甯。當時羣臣骨體媚,神功聖德勞鑴銘。嶧山石刻李斯筆,祖龍萬古留餘腥。家法人或咎討虜,赤烏翔集誇神靈。西都舊說武昌勝,郊壇夜半飛秋螢。」
  • 葉昌熾(劉世珩藏本跋):「梁甫恨逋竝恨峻,八絶允推廣陵郡。持向中原比梁鵠,吳魏森森抗筆陣。巖山石室天璽年,籌思亭後經再遷。此本如覩崇甯前,氈椎不損戈鋩全。校讎本爲劉氏學,慈民䓗石相後先。諸家圖釋析芒芴,攷文可證飛龍篇。昔從蒯異度,荆州獲借睹。人言蘇建我朱育,新說在前各自護。同時作者牆東翁,說經硜硜援攷工。墓艸雖已宿,家有渾濬沖。父書能讀并好寫,紙上光氣尤熊熊。嗟余童烏三歎息,醬瓿元文自收拾。摩挲老眼認舊題,恍惚非熊夢在側。海上新春雨復晴,飣盤鱧魚兼梅羹。太子屏風候已久,老來文字今漸平。碑末初不署姓名,廣川東論論足徵。文爲華覈撰,書者皇休明。」
  • 沈曾植(劉世珩藏本跋):「鬼目化爲芝,苦蕒生平慮。石印三郎字填朱,天璽封發九州都。唇齒已亡鼎足勢,封禪忽侈妖言餘。吳人好讖復好書,歸命驕筆齊人如。國山屬建歷山象,妙選政爾名無虛。休明書源史闕疏,得非遠祖中郎乎。當年避怨適吳會,顧侯從學兼琴書。江南筆髓有系統,譬猶易說荀爲虞。我嘗察精兼擬似,證之篆勢論奇觚。揚波振撆狀明白,短身紓體情揅摹。從懸衡編各翾跂,不方不圓眇斜趨。詰屈誠非研桑計,棼縕或會蒼沮初。兹非斤權詔板體,亦異三體傳經儒。儻復斯文採斯喜,所謂古今雜形歟。散盤盂鼎象分布,元初延光變形模。周銘鐘彝漢銘石,要從九派尋歸墟。中郎篆沉赤水珠,冥求象罔懸躊躇。休明煥然隆準在,排空騄耳開通塗。葉侯新論朱育攄,我感奇字窺關樞。荒荒海日暾瓜廬,上規姚姒旁梵佉。百二十體紛爬梳,道有因增無破除。卮言存爲通人儲。」
  • 樊增祥(劉世珩藏本跋):「天璽紀功仿秦斯,皇象書配華覈辭。張勃吳錄足徵信,懷瓘書評弗我欺。後儒攷据出異論,謂象不逮歸命時。我生道光念六載,宣統國變尤孑遺。何況赤烏及天璽,數十寒暑白駒馳。此書雄怪入老境,蘇建何人敢妄希。魏晉氊椎世罕覯,穹碑三段薶山茨。元祐輦運入漕署,古苔辬駁荒天禧。萬鈞北挾猛簴出,數駝捆載石鼓移。佳拓向推合肥蒯,此增五字尤瑰奇。世人時或誚牛鬼,傳刻失真來詆諆。此拓具有十二字,外方內圓無險巇。發端錕鋙截生鐵,住筆蠆尾懸尖錐。詰屈不失平正軆,剛勁亦具骫骳姿。休明屏風書早軼,傳世惟此復奚疑。參議亦沿秀水誤,必以小星替娥羲。江東誠有歸命日,書家奚以禪代爲。鱧魚梅羹及初熟,吾將舉酒一酹之。」
  • 李詳(劉世珩藏本跋):「臨平湖開天讖發,殘石巖山剝寒月。尊經一炬六丁收,舊本懸酬金數笏。貴池劉受南豐劉,珍之不異琅玕璆。昔交慈叟未睹此,玉海堂上張雙眸。石墨區區數番紙,檵弇弆臧逾一紀。徵題徧集東南英,八十老公安辦此。山夫考訂覃溪題,上虞贈入夥赫蹏。棐几對勘辨跟肘,應煩太乙窺然藜。體參梁鵠宜官外,奇恣森森樹旌斾。淵源下逮鄧懷甯,縱橫子母相鉤帶。書人聚訟如香察,葉翁孤證聊分別。吾終左袒皇休明,敬謂郡賢此雄拔。君摹蒯本我欷歔,山邱甫掩出臧書。淵如子幼同悼歎,恐此亦被偷兒胠。南豐得主君堪重,物色裝池割清俸。豈知天璽換咸甯,九州今復非宣統。圖讖紛紛劇可哀,歷山陽羨等塵埃。胡僧若話吳歸命,試認昆明此劫灰。」
  • 馮煦(劉世珩藏本跋):「蒯侯舊搨東華意,善本重逢感逝波。舊雨凋零雲物換,當年歐趙亦無多。陶齋昔寫評碑卷,五字詩成一絫歔。淒絶川東啼鴂裏,萇宏碧血半模餬。劉叟齋中曾一見,摩挲殘印猷堪哀。風流歇絶圖書散,等是昆明劫後灰。蠻觸紛爭莽南戒,侈陳符瑞復何爲。斷顱絶脰將三段,黃帝雲礽視此碑。」
  • 朱文鈞《題宋拓〈天發神讖碑〉絶句四首》:「臨平石室語荒唐,莫漫蘭臺費考量。自古撰書無姓字,紛紛聚訟蔡中郎。」
    「天讖敷垂日月光,玉符金冊炳朖朖。太平文字從聲侈,青蓋依然入洛陽。」
    「風雨巖山段石岡,建平射雉宋諸王。誰知寂寞千年後,移置漕司舊圃旁。」
    「太息臣斯未易才,碧霞宮畔重低回。可憐一炬尊經閣,依樣穹窿付劫灰。」

相關條目

  • 禪國山碑
  • 篆書
  • 孫皓
  • 三體石經

註釋

參考資料

  • 翁方綱. 兩漢金石記. 1786. 
  • 羅振玉. 吳天發神讖文補考. 東方學會. 1926. 
  • 邵茗生. 记宋拓三国吴天发神谶碑. 文物. 1966, (4). 
  • 方若 原著;王壯弘 增補. 增補校碑隨筆.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6789629. 
  • 天發神讖碑(中國碑帖經典).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720943. 
  • 天發神讖碑(中國碑帖名品 20).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903940. 
  • 宋拓吳天發神讖碑(歐齋石墨系列). 故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3407007. 
  • 上海圖書館 編. 上海圖書館善本碑帖綜錄.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47913833. 
  • 桑椹 編纂. 近代影印善本碑帖録.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47927694. 
  • 黃濬. 花隨人聖庵摭議. 中華書局. 2008. ISBN 9787101060874. 
  • 清晨笛声行走天下. 金陵拾遗:吴天玺纪功碑. 

文獻著錄

  •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四》
  • 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
  •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下》
  • 明郭宗昌《金石史·卷一》
  • 明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二》
  • 清周在浚《天發神讖碑考》(王蓍《附錄》、汪照《續考》)
  • 清王澍《竹雲題跋·卷一》
  • 清嚴觀《江寧金石記·卷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二十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卷十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孫星衍、邢澍《寰宇訪碑錄·卷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嚴可均《全三國文·卷七十五·吳十三》
  • 清洪頤煊《平津讀碑記·卷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清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石索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羅振玉《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錄》《吳天發神讖文補考》

外部鏈接

  •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 故宫博物院. 
  • 天発神讖碑. 東京国立博物館 - ColBase 国立文化財機構所蔵品統合検索システム. 
  • 天发神谶碑(摹)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 天发神谶碑(摹)之二.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 天发神谶碑(摹)之三.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天發神讖碑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