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四天王(梵語: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天界第一重天。

四天王天,又叫四大天王天、四王天、四大王众天等。根据佛教经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犍陀罗义爲香行、香遍),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लोकपाल,lokapala,义爲“世护”、“方位护法”) ,是六欲天之第一重。该天与一大世界的日、月等平面,日月星宿上又有日月星宿天,在其下有坚手天、持鬘天、常放逸天,是四天王部署多福鬼所居,故也算在四天王天中。

祂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蓮宗與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介绍

四大天王分別是:

  • 東方持國天王(梵語: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胄,印度式造像,手持寶刀,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持琵琶或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部眾(多是八部众中的音乐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風調雨順』中的『調』。
  • 南方增長天王(梵語:Virūḍ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戟,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即「劍鋒」,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風』。
  • 西方廣目天王(梵語: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或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書與筆,在中國佛教形象,手纏一條龍或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貨洲,以龍王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
  • 北方多聞天王(梵語: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或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在中國佛教形象,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邪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领。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雨』。

中國民間

中國小說《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一般認知為「劍琴傘龍」,有「風調雨順」之意。南方增長天王持劍,“鋒”即諧音“風”,一說“舞劍生風”,代表「風」;東方持國天王持阮琴或琵琶,代表「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代表「雨」;西方廣目天王持龍或蛇,代表「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為最尊。

中国有贴门神的习俗,四天王也常见于门神形象。

封神榜

神魔小說《封神榜》中,四大天王是殷商軍的將領,被稱為魔家四將:魔禮青(增長天王)、魔禮紅(多聞天王)、魔禮海(持國天王)、魔禮壽 (廣目天王)。法寶有:青雲劍(另有一杆长枪或曰虎头枪)、混元傘(另有一把画戟)、碧玉琵琶(另有一根枪)、花狐貂(另有双鞭或曰双锏)。

汉语文化

「四大天王」的称谓在汉语中常借来形容各領域的四人组合,如香港乐坛的「四大天王」。此种用法亦存在于東亞文化圈,如日本德川四天王等,详情可见四大天王 (消歧义)。

造像

參見

  • 四大部洲
  • 須彌山
  • 天王殿
  • 方位護法

註釋

Collection James Bond 007

參考文獻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四大天王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gh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