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朝鮮景宗


朝鮮景宗


朝鲜景宗朝鮮語:조선 경종朝鮮 景宗 Joseon Gyeongjong;1688年11月20日—1724年10月11日),朝鲜王朝第20代君主,1720年至1724年在位;姓名李昀朝鮮語:이윤李昀 Yi Yun),字輝瑞朝鮮語:휘서輝瑞 Hwi seo)。

景宗的生母是肅宗時代權傾一時的張禧嬪,因而受封世子。張禧嬪被賜死後,他的世子地位不受影響,並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繼位為朝鮮國王。然而景宗無法正常執政,而且一直沒有子嗣,引發王位繼承爭議;這使得老論派、少論派之間的朝廷黨爭更加惡化。景宗在位四年,於雍正二年(1724年)病逝,享年三十七歲。諡號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賜諡恪恭王;由王世弟李昑繼位,是為英祖。

生平

早年

景宗於肅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廿八日誕生於昌慶宮就善堂,是朝鮮肅宗的庶長子;生母張氏時為昭儀,備受寵愛。朝鮮王室此前三代單傳,原本一直沒有子嗣的肅宗大喜,破例在翌年(1689年)將新生王子定號元子(嫡長子)。肅宗的正妃仁顯王后閔氏當時不得寵,也沒有生育。王子誕生雖然令她喜悅,但是考慮到唐朝王皇后被武則天構陷的故事,害怕遭到陷害,於是一連幾天都沒有去看望;肅宗還因此派人去指責仁顯王后。

西人黨群臣支持仁顯王后,紛紛反對將張氏的兒子立為元子;肅宗不聽,並將張昭儀封為禧嬪。而南人黨支持張禧嬪,趁勢彈劾西人黨,掀起己巳換局,將西人黨官員逐出朝廷;仁顯王后被廢為庶人並出宮回娘家居住,西人黨重臣宋時烈、金壽恆也被賜死。肅宗十六年(1690年)元子起名,擬定三字「yún」、「tiǎn」、「wǎn」;最後正式取名為李昀。同年,年僅三歲的李昀受封為世子;張禧嬪也母以子貴,成為朝鮮王妃。然而,張禧嬪成為王妃後常得罪肅宗,並迫害受肅宗寵幸的宮人崔氏(淑嬪崔氏);肅宗因此厭倦張氏,對仁顯王后回心轉意。肅宗二十年(1694年)甲戌換局,南人黨失勢;仁顯王后被迎回宮恢復王妃之位,張氏又被降回禧嬪。張禧嬪不服,依然對仁顯王后不敬。而李昀的世子地位不受影響,在仁顯王后回宮時,李昀稱呼她為母親;此後李昀獲得嫡母仁顯王后的疼愛,感情融洽、形影不離,比對生母張禧嬪還孝順;要去看望張禧嬪前,也要先請示仁顯王后。李昀在肅宗二十一年(1695年)行冠禮,取表字輝瑞;據載,當時八歲的李昀天資聰穎、身心健康。翌年(1696年),李昀迎娶大兩歲的青松沈氏(沈浩長女)為王世子嬪。而朝鮮立世子,按例需請宗主國清朝承認、冊封。一開始,清朝以李昀是庶子、王妃還有可能生育嫡子為由拒絕;後來朝鮮再遣使申辯,稱李昀自幼由王妃撫養、無異嫡出王子,清朝才同意冊封李昀為朝鮮世子。在此前後,肅宗又有兩名庶子;淑嬪崔氏生下延礽君李昑、䄙嬪朴氏生下延齡君李昍。

仁顯王后在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病故後,淑嬪崔氏告發張禧嬪曾在宮內行巫蠱之術,詛咒仁顯王后速死;張禧嬪因此被肅宗賜死。不久,肅宗在翌年(1702年)又迎娶新任王妃,仁元王后金氏。嫡母、生母相繼死去,讓李昀大受衝擊,接連出現一些反常行為,包括彷彿和人對談一樣自言自語、精神恍惚、接見大臣不顧禮節、不近女色等等。在肅宗的三個兒子中,延礽君常被肅宗呵斥,且在淑嬪崔氏喪期有子而被肅宗厭惡,而延齡君最受寵愛。肅宗晚年健康狀況不佳,在1717年單獨召見李頤命(丁酉獨對)時,私下表示世子不堪重任、將他比作康熙帝廢太子胤礽,想改立延齡君為王儲。不過再和眾大臣討論後,肅宗最後並沒有改立世子,而是命李昀代理聽政;讓他處理日常政務,以進行政治能力的鍛鍊。而延齡君在肅宗四十五年(1719年)因糖尿病過世,肅宗相當悲痛,原本已經病重的他此後更一病不起。

世子嬪沈氏長年體弱多病,在行嘉禮當天,就因嚴重腹痛而影響儀式舉行,但是她還是忍痛強行行禮。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沈氏罹患「奇疾」,神智不清、胡言亂語;之後她在肅宗四十四年(1718年)昌德宮長春軒病逝,享年三十三歲,追諡端懿嬪。同年,朝鮮舉行世子嬪揀擇,年僅十四歲的咸從魚氏(魚有龜第四女)中選,成為新世子嬪。然而李昀依然沒有子女,年近三十的世子患病不孕的說法,於是流傳開來。當時西人黨已分化為老論派、少論派,關於他患病的原因也各有解讀。老論派方面,記載張禧嬪在死前要求要見兒子一面,見面後她以木頭猛擊要殺掉他,導致世子身心受創並從此不育;一說肅宗動輒厲聲斥責世子,並常提及張禧嬪,造成他精神失常而影響生育能力。而少論派、南人黨則認為,老論派不僅陷害張禧嬪,又圖謀廢立以扶植其他王子上位、屢屢對世子下毒,而損害了他的健康。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八日,肅宗於慶德宮隆福殿升遐,享壽六十歲。

即位

肅宗過世後,世子李昀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十三於慶德宮崇政門即位,是為景宗,並獲清朝冊封為朝鮮國王。景宗的元配端懿嬪沈氏被追封為端懿王后,陵墓稱為惠陵(今位於九里東九陵);世子嬪魚氏則受封朝鮮王妃,即宣懿王后。然而,景宗在位四年間身體虛弱、疾病纏身,幾乎無法處理政務。即位之初,景宗還需要為肅宗服喪;然而,他不曾依照禮節哭泣為父親哀悼,有時反而毫無理由傻笑。肅宗下葬後,景宗只親自舉行初虞祭,以後其他大小祭奠都不參與,也不開經筵。此時,景宗拒絕整理頭髮,互相糾結、越來越髒,帽子需要一直改大才能戴上(一說他頭上生瘡,因此不戴網巾);他還出現了尿失禁的症狀,坐過的地方常常是濕的。而景宗接見大臣討論政務時,往往口齒不清、聲音很小,說「唯」、「俞」或「依為之」來回應;有時則胡言亂語,或不說話,由宦官代為回答。若有大臣請示景宗的意見、詢問應如何處理,他也不回答,等大臣說出自己的看法後才說「依為之」,通常直接採納。景宗對於各種意見往往來者不拒,而各朋黨安插在宮中的勢力明爭暗鬥、爭相假借國王名義傳旨,使得教旨前後矛盾、反覆無常,令人難以判斷這些命令何者出自他的意思、何者是他人向他指點而產生的。

老論派群臣認為景宗無法處理國政,也沒有希望再有子嗣,因此推動將景宗的異母弟弟延礽君立為王世弟。仁元王后身為景宗的繼母和王大妃,贊同這個主張;但是景宗的王妃宣懿王后不贊同,想收養王室宗親的孩子作為王儲。景宗元年(1721年)八月十九日,老論推派李廷熽上疏,請求指定王位繼承人;領議政金昌集接著率領群臣入朝,請求景宗稟告王大妃並求取她的旨意。當夜,宣懿王后從中阻撓,並挽留景宗在自己寢宮過夜;眾臣冒著寒冷在外面徹夜等候,一直等不到旨意下達。到第二天天亮,景宗還是不出來,於是承旨趙榮福動員上百人,在差備門外大喊「承傳色」(負責傳遞國王旨意的宦官),驚醒仁元王后。仁元王后馬上介入,準備兩份懿旨,一張寫有「延礽君」三字、一張寫有諺文,表示孝宗、顯宗到肅宗子孫(三宗血脈)中,只有景宗、延礽君兩人存活,同意建儲;並由景宗出示群臣。於是,延礽君被立為「王世弟」,其正妻達城郡夫人徐氏成為王世弟嬪,妾室咸陽李氏也受封從五品昭訓。當時,李昭訓已有一子一女(後來的孝章世子、和順翁主),不過她受封昭訓幾個月後就過世了。立儲後,景宗相當友愛王世弟,看到弟弟就喜形於色,對他言聽計從。

宣懿王后之父、景宗岳父魚有龜受封咸原府院君,雖然也屬於老論一派,但是被邊緣化;在這次老論建儲中也沒有先知會他,讓魚有龜相當不滿。少論大臣柳鳳輝上疏彈劾老論,認為景宗年輕還有望生育,要求治罪;柳鳳輝因此一度下獄,不過由於有同為少論的趙泰耉為他辯護而獲赦。

辛壬士禍

立王世弟後,老論進一步推動讓王世弟代理聽政,使得老論、少論之間更加對立。景宗元年(1721年)十月十三日,以景宗名義下達的「備忘記」准許代理聽政。老論派便依照先前代理聽政的先例,開始擬定新的「代理節目」(代理聽政的具體細節項目);但是沒過幾天,景宗接見趙泰耉後又收回成命,代理聽政的計畫因此取消。到十二月六日,少論的金一鏡、朴弼夢等七人上疏,點名擬定代理聽政節目的領議政金昌集、左議政李健命判中樞府事李頤命趙泰采等老論所謂「四凶」,譴責他們對景宗不忠;景宗當天就起用少論,罷免老論。除了當時正出使清朝、請求冊封王世弟的李健命之外,金昌集、李頤命、趙泰采等其他三人,都被流放海島處以圍籬安置的重刑;史稱「辛丑換局」。少論據此認為,景宗此前一直在韜光養晦、裝瘋賣傻,此時才展現魄力罷黜「凶黨」。在宮中,宦官朴尚儉由於和王世弟有過節,於是準備聯同金一鏡,內應外合廢黜王世弟;並而派兵封鎖宮門、藉口要捕捉宮裡出沒的白色狐狸,讓王世弟不能去給景宗問安,並打算伺機把他殺死。王世弟從宦官張世相那裡得到消息,原本準備和世弟嬪徐氏一起服毒自殺,不過後來在宋寅明的協助下,夫妻兩人翻牆逃出,到隔壁王大妃金氏的宮殿求救。於是金大妃下旨干預,宣布宦官借景宗名義假傳聖旨。而少論大臣也不是全都反對王世弟,紛紛請求景宗審問朴尚儉;於是朴尚儉被處死,和他勾結的宮女石烈、弼貞服毒自殺。事後,王世弟曾表示打算出宮並辭去王儲之位,寧可以平民自居。不過經過這場風波,王世弟不僅得到景宗、金大妃的保護,在和景宗的岳父、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祕密書信往來後,還拉攏府院君結盟。

李健命在清朝時,成功說服康熙帝派出王世弟冊封使。而在辛丑換局後,老論派子弟試圖反撲;其中的金龍澤、李天紀打算推翻少論政權,擁立王世弟。金一鏡黨羽察覺此事,他們本來想藉康熙帝否決冊封王世弟,來廢黜延礽君;此後轉而利誘與老論往來的風水師睦虎龍,指使他在景宗二年(1722年)三月二十七日「告變」,告訴景宗老論密謀造反。睦虎龍說,老論密謀用三種手段謀害景宗:大急手(國喪時入宮暗殺)、小急手(宮人下毒)、平地手(廢黜景宗),並擁立王室遠親(世宗庶五子密城君後裔、孝宗族弟)李頤命為新王。少論藉睦虎龍告變,宣稱前一年老論所擬的代理節目也是「平地手」,掀起「壬寅三手獄」。告變內容中還牽扯已故的李昭訓,指控世弟嬪的姪兒徐德修、宦官張世相將她毒殺,以測試毒藥藥效。其他招供中還有所謂「金姓宮人」下藥景宗的說法,此後常有大臣要求景宗,效法孝宗處死廢貴人趙氏的先例處斷,暗指肅宗後宮、景宗的庶母寧嬪金氏。寧嬪是金昌集堂姪女,曾支持王世弟冊立,少論因此想藉此把安東金氏一網打盡;不過由於她也是仁顯王后、仁元王后的親戚,因此在仁元王后力保下始終不受波及。而李健命回朝鮮後,遭抨擊奏章用詞「痿弱」大逆不道,因為东晋權臣桓溫廢黜皇帝司馬奕時,就曾用過「痿」字;最後,老論四大臣(金昌集、李頤命、李健命、趙泰采)通通以謀逆罪處死。九月二十一日,少論宣布討逆成功,由金一鏡起草討逆教書祭告宗廟。辛丑換局和壬寅三手獄合稱辛壬士禍,前後有六十餘人被處死,遭流放的也有一百七十餘人。

老論遭肅清後,南人黨本想藉張禧嬪的關係重掌政權,但是仍不敵少論,不久就被邊緣化;於是,少論獨攬大權。據稱景宗曾在一天晚上用一匹白馬獻祭,宣布睦虎龍的後代將永遠享有高官厚祿,少論也派人去破壞紀念老論派大儒宋時烈的祠堂。同年底济州岛發生嚴重饑荒,景宗下令送去七千袋糧食並免除濟州馬的進貢。此後,少論政權開始追崇景宗的生母張禧嬪;在參考昌嬪安氏、仁嬪金氏、德興大院君等以往朝鮮國王的「私親」先例後,張禧嬪被追尊為玉山府大嬪,祭祀她的祠堂也改稱大嬪宮。不過景宗一直不去參拜大嬪宮,景宗三年(1723年),有官員以旱災為上天示警為由勸諫,景宗才去拜謁大嬪宮和大嬪墓。

另一方面,儘管在基督教朝鮮境內依然被壓制,李頤命出使清朝時曾與传教士交流,他與其他使節都曾把西式鐘錶、气压表等引進朝鮮。景宗應觀象監與軍器寺請求,下令仿製西洋問辰鐘、西式火炮等西方器械,同時對朝鮮南方的土地測量制度進行改革。

過世

少論掌權後,便開始試圖治療景宗長久以來的心理疾病,不過治療過程並不公開。除了御醫之外,也找來會醫術的儒生治病,包括當時小有名氣的「儒醫」李公胤,並常試用各種藥性強烈的處方。一開始,李公胤給景宗服用幾帖桃仁承氣湯、甘遂散,都不見效。往後兩年,李公胤再開猛藥「癯仙南極丹」(含燈台蓮、半夏、石膏、梔子以及泡過童子尿的香附子)以及一百多帖由大黃和枳實製作的柴平湯;御醫也開柴胡白虎湯、六君子湯給景宗服用。景宗本來肥胖,幾年服藥下來變得消瘦、腸胃虛弱,並引發厭食症;他胡言亂語的症狀發作更頻繁,還曾突然下令要處死少論大臣。

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景宗病重,八月時上吐下瀉;醫官人人自危,右議政李光佐對外封鎖景宗病重的消息。八月二十日,御廚為給景宗提振食慾,準備了秋季美食蟹醬(醬油蟹);景宗在同一餐又吃了柿子,不久就身體不適。這種食物組合,觸犯了當時醫學理論的飲食禁忌。接下來兩天,醫官先後開出豆豉湯、藿香正氣散、黃芩湯讓景宗服用;不過因病情不斷惡化而停止使用藥物,改用人蔘粟米飲調養。八月二十四日凌晨,群臣、王世弟請景宗服用蔘茶、米飲、桂枝麻黃湯調養,此時景宗已經無法回話;到了晚上,儘管李公胤反對,李光佐、王世弟仍再給景宗喝蔘茶,並派人連夜準備宗廟祈福儀式,希望景宗康復。不過祈福儀式尚未完成,景宗就在翌日(八月二十五日)凌晨丑刻在昌慶宮環翠亭升遐,享年三十七歲。

有傳言說景宗是被王世弟(英祖)毒殺,因為英祖作為王位繼承人是最大受益者,當時有少論大臣建議以銀驗屍。不過後世有人推測,當時螃蟹等生鮮在盛夏從數十里外運到宮中,受限於當時沒有冰的食品保存技術,足以導致景宗死於食物中毒;根據當時的醫療紀錄,景宗的死因可能是敗血症導致的腸胃炎。

身後

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三十日,王世弟李昑在昌德宮仁政門即位,是為英祖。雍正帝遣使冊封李昑為朝鮮國王,並賜諡李昀為恪恭王。英祖為兄長上廟號景宗、諡號德文翼武純仁宣孝大王;陵墓選在京畿道楊州,稱為懿陵,在同年十二月十六日下葬。英祖二年(1726年),景宗、端懿王后祔廟(入祀宗廟),以領議政李濡、左參贊閔鎮厚兩人配享宗廟。

隨著新王即位,仁元王后金氏作為景宗、英祖的嫡母,升格為大王大妃。景宗王妃魚氏在丈夫病危時盡力救治照顧,在他過世後日夜哭泣,從停靈到出殯都不離開靈柩,因此得了慢性病;之後,魚氏被尊為敬純王大妃。晚年她陷於精神錯亂,不時哭泣、渾身發抖、胡言亂語,還用手拍打周圍物品。英祖六年(1730年)六月二十九日,魚大妃在慶德宮魚藻堂升遐,得年僅二十六歲;追諡宣懿王后,與景宗合葬懿陵。由於景宗在位僅四年便英年早逝、英祖成為王世弟過程中又牽涉老少黨爭,因此之後三十多年,英祖的王位正統性一直受到挑戰。少論在景宗病逝後匆忙發喪,並在英祖即位教旨中加入兩句「誰知半夜之間,遽承憑几之命」、「若仁、明之相承」。由於歷史上傳聞朝鮮仁宗遭謀殺,明宗以兄终弟及繼承王位,因此這兩句可以解讀為景宗暴斃、英祖得位不正;於是,對英祖不滿的少論、南人勢力藉此散佈英祖弒兄的謠言,並多次起兵叛亂。

英祖為突破黨爭僵局,實施「蕩平策」;採取兼用各黨派大臣維持平衡的政策,避免被任何一方朋黨勢力要挾。英祖元年(1725年),少論激進派指使平民李天海,讓他在英祖參拜懿陵回程路上,當眾攔駕指控其弒殺景宗。英祖不追究背後指使者,而是採「兩治兩解」的手段,一方面把李天海處死,一方面把之前上疏彈劾少論的方萬規也處死。不久在全州、南原等地以及漢城西小門,相繼出現指控英祖弒兄的匿名「凶書」,接著在英祖四年(1728年)嶺南地方就爆發了李麟佐之亂。金一鏡、睦虎龍餘黨散布謠言,宣稱景宗遭弒殺、英祖不是肅宗的兒子;叛軍著喪服、立景宗牌位,自稱奉魚大妃旨意,欲擁立昭顯世子曾孫密豐君為王。英祖派忠於自己的少論大臣吳命恒前去鎮壓,不到十天就平定亂事。英祖三十一年(1755年)發生羅州掛書事件,遭流放羅州的尹志在客舍望華樓留下一張掛書,上寫「奸臣滿朝,民陷塗炭,舉兵」,煽動叛亂。申致雲則在受審時重提景宗蟹醬事件,並宣稱他因此再也不吃,令英祖大為光火。英祖肅清反對自己的激進少論派殘餘勢力,誅殺超過五百人,史稱乙亥逆獄。在朝少論大臣紛紛上疏謝罪,從此老論佔了政治上的優勢;而英祖出於「調劑」黨派的考慮,阻止老論進一步追究,授意老論大臣七十多人也比照辦理。同年,英祖下令編纂《闡義昭鑑》、諺文本《闡義昭鑑諺解》(천의소감언해)各四卷,頒行朝鮮八道。英祖為闡明王位繼承的正統性,在書中重申仁元王后支持立儲的過程、列舉過去三十多年各重大政治事件並加以定性,藉此平息爭議同時強化王權。

景宗有八首詩、十七篇文章流傳下來,在英祖二年(1726年)收錄進歷代朝鮮國王文集《列聖御製》第十八卷;《列聖御筆》也收錄一些景宗在世子時期所寫書信的拓本。

憲宗三年(1837年),景宗神主祧遷出宗廟正殿,移至西側別廟永寧殿供奉。

家庭

王后

圖集

景宗御筆

參考來源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朝鮮景宗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