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朝鮮哲宗


朝鮮哲宗


朝鮮哲宗朝鮮語:조선 철종朝鮮 哲宗 Joseon Cheoljong;1831年7月25日—1864年1月16日),朝鲜王朝的第25代君主,1849年至1864年在位;姓名李昪朝鮮語:이변李昪 Yi Byeon),字道升朝鮮語:도승道升 Do seung)。朝鮮憲宗過世後,純元王后將其選為朝鮮純祖嗣子繼承王位。

哲宗出自王室旁系,是英祖的玄孫;早年生活貧困。繼承王位後並無實權,外戚安東金氏獨攬朝政;外戚專權的勢道政治造成國家財政惡化,稱為三政紊亂,在他統治晚期引發壬戌民亂。同時,歐美列強勢力開始影響東北亞,而朝鮮尚能維持鎖國政策;不過朝鮮半島天主教在此時信徒大增,而本土新興宗教東學教也開始發展,以反制「西學」。諡號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清朝賜諡忠敬王。由於哲宗無子,朝鮮王室再次迎立旁系王族李載晃繼位,是為高宗。

生平

早年

朝鮮哲宗在純祖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七日誕生於慶幸坊私第,本名李元範(원범),是朝鮮王朝宗室、朝鮮英祖曾孫李㼅第三子;生母龍潭廉氏,生前是李㼅的妾。

哲宗的親祖父是恩彥君,正祖時連同家人遭流放江華島;純祖元年(1801年),在鎮壓天主教的辛酉迫害中,恩彥君受牽連而被賜死,他的子女在純祖二十二年(1822年)才獲赦。恩彥君的庶子李㼅當時已年近四十,獲釋後娶妻生子,並離開江華島回漢城府居住;與三名妻妾育有三子。哲宗年幼時未接受良好教育;四歲起只學過《千字文》,以及《資治通鑑》、《小學》各兩卷。

憲宗二年(1836年),南膺中企圖擁立恩彥君的孫子而被處死。憲宗十年(1844年),憲宗王妃孝顯王后薨逝之際,又發生了閔晉鏞獄事,閔晉鏞等人陰謀擁戴哲宗的大哥李元慶為王;李元慶遭牽連賜死:13,全家連坐再度流放江華島。

即位

憲宗十五年(1849年)六月六日,憲宗升遐,得年僅二十三歲,無子。前領議政權敦仁主張立德興大院君後裔、年僅八歲的李夏銓為王;不過憲宗的祖母、大王大妃金氏(純元王后)支持英祖後裔李元範繼位。純元王后派領議政鄭元容前往江華島迎接李元範,準備讓他以純祖養子的身份繼承憲宗王位。當時,李元範住在鄉野以耕作為生,相當貧困。當鄭元容一行抵達時,李元範全家相當驚恐;在鄭元容懇求、稟告大妃旨意之下,才啟程離開。據記載,一行人回程行經漢江渡口楊花津時,有群羊下跪作迎候狀,被視為是新王即位的祥瑞奇景;即將進入漢城時,城中萬人空巷、歡呼震地。

李元範抵達後,先受封德完君,同時恩彥君全家得到平反並恢復封爵。李㼅生前並沒有封爵,依德興大院君的先例追尊為全溪大院君;廉氏也追尊為龍城府大夫人,追認為他的繼室。同時期獲得封爵或追封、改名的哲宗親屬,還包括:懷平君李明(哲宗大哥)、永平君李昱(哲宗二哥)、豐溪君李瑭(哲宗四伯父,出繼恩全君)以及益平君李曦(豐溪君庶子、哲宗堂兄,出繼大伯常溪君);哲宗的姑丈韓覺新,也被任命為翼陵(仁敬王后陵)參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九日,德完君於昌德宮熙政堂行冠禮,正式即位為王,是為哲宗,由純元王后垂簾聽政。此後幾年,哲宗在公務之餘參加經筵、晝講等,以繼續學業。哲宗即位後需改名,大臣擬定三字「」、「biàn」、「wēn」,因此一開始起名「李曅」。不久,為避諱康熙帝(「曅」、「燁」同音),又改名李昪,並取表字道升。同年,清朝命兵部左侍郎瑞常等為冊封使,冊封李昪為朝鮮國王。哲宗二年(1851年),承旨金汶根(純元王后族弟)的女兒被選為哲宗王妃,是為哲仁王后;次年,清朝再派吏部右侍郎全慶,冊封朝鮮王妃。哲仁王后曾生下獨子「隆俊」,被稱為元子;不過元子未滿周歲就夭折了,此後哲仁王后就再也沒有生育。

統治

純元王后在哲宗二年(1851年)底撤簾,但是國家實權仍由她的娘家新安東金氏把持,哲宗形同傀儡。安東金氏藉哲仁王后與王室再次聯姻,勢道政治更加鞏固;經純祖、憲宗到哲宗三朝,安東金氏外戚多身居要職,任人唯親、王權旁落,朝政更加腐敗。例如,金左根與金興根登上三公(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之位,金炳冀金炳學金炳翊金炳國金炳弼等人也都佔據六卿、大將的要職:353。哲宗七年(1856年)丙辰別試時,針對科舉中偏袒門閥子弟、受賄的現象,哲宗提出批評並要求整頓科場紀律。哲宗八年(1857年)純元王后薨逝,不久哲宗將養父的廟號升格為「純祖」(此前是「純宗」)。同時,朝鮮最重要的財政事務「三政」,田政、軍政、還穀,也因地方上兩班貴族的橫徵暴斂而更加惡化,導致「三政紊亂」。哲宗十三年(1862年)二月,慶尚道右兵使白樂莘上任後貪婪暴虐,引發晉州農民起事。朝廷罷免白樂莘、晉州牧使洪秉元以安撫民眾,並派朴珪壽前去調查;事後卻逮捕主謀者,處死十三人、流放十九人。不久民亂更加擴大,從忠清道益山開始,朝鮮南方三道慶尚道、忠清道、全羅道以及濟州島相繼爆發大小動亂,還向北擴及咸鏡道咸興、京畿道廣州、黃海道黃州:358-359,史稱壬戌民亂(壬戌農民蜂起)。為改善弊政,朝廷設立「三政釐整廳」,廣納建言,致力財政撙節、鞏固稅收;然而改革政策無法落實:147-149

朝鮮王朝奉行鎖國政策,在哲宗一朝也得以維持。不過憲宗、哲宗在位時,歐美各國船隻經常出現在朝鮮海域,被朝鮮稱為「異樣船」(이양선);哲宗在位時就有二十次關於異樣船的記載。其中,哲宗元年(1850年)三月,有外國船隻出現在江原道蔚珍郡,砲擊官兵造成死傷後逃脫。哲宗二年(1851年)三月,有一艘載著清朝人、法國人共三十餘人的商船抵達濟州島大靜縣;哲宗三年(1852年)十二月,一艘美國捕鯨船航行到慶尚道東萊府龍塘浦,船上有幾個遇船難獲救的日本人。哲宗五年(1854年),俄羅斯帝國海軍巡防艦巴拉達號Паллада)駛入圖們江,並將元山稱為「拉扎列夫港」(Порт Лазарев);同時,咸鏡道永興、德源都有居民因圍觀「異樣船」而中彈身亡。哲宗六年(1855年),法國巡防艦維吉尼號(Virginie)測量從釜山到圖們江的朝鮮東部海岸,並沿途命名一些島嶼;同年,英國船隻希維亞號(Sylvia)也來到釜山。哲宗七年(1856年)七月,有法國軍隊數百人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不返國,而開軍艦到忠清道洪州長古島登陸,武裝搶劫居民的牲畜、作物;八月,又到黃海道豐川郡劫掠。

朝鮮的宗主國清朝,對內有太平天國之亂、捻軍、苗民起義等動亂,對外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被擊敗;相關消息透過朝鮮燕行使不斷傳回朝鮮。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咸豐帝北逃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遭縱火焚毀;北京失陷的消息傳到朝鮮,引起民心騷動:28-29。漢城貴族紛紛離京避難,也有朝廷官員擅自外逃;市民為自保,往往配戴十字架以示自己是天主教徒。而哲宗因為北京靠近朝鮮、唇亡齒寒,也相當不安;於是派趙徽林、朴珪壽等「熱河使」,前往清朝慰問咸豐帝並探聽消息:463。歐美各國在《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簽訂後,以清朝對朝鮮有宗主權,要求在朝鮮半島也要獲得相同特權,而清朝拒絕。此後,英國、法國、美國以及俄羅斯帝國紛紛從海上、陸上對朝鮮施壓:283。此外,儘管正祖時朝鮮官方已開始取締天主教,但是在哲宗一朝,禁教流於形式、鎮壓趨於和緩。哲宗八年(1857年)間,朝鮮天主教徒有一萬六千五百人。到哲宗十四年(1863年),已有十二位法國籍神父來朝鮮傳教;幾年後,漢城內外已有超過十萬名天主教徒,其中也有朝廷官員:150。郡夫人閔氏(高宗生母純穆大院妃)身為王族,此後也成為信徒。因應天主教的快速擴張,出身沒落兩班貴族的崔濟愚創立新興宗教「東學」,在慶尚道各地傳布,被當局視為邪教;儘管崔濟愚最後遭逮捕、處決,但是東學教仍然繼續發展:150-151

由於哲宗一直無子,除鎮壓擁立王室宗親的逆謀之外,安東金氏也開始迫害王族。哲宗二年(1851年),蔡喜載圖謀擁立遭流放黃海道椒島的昭顯世子後裔(密豐君玄孫)李命燮,事泄被殺:20。哲宗十一年(1860年),慶平君李晧(豐溪君嗣子)得罪安東金氏,以「不愼言語」遭削爵、罷養,流放全羅道薪智島處以圍籬安置的重刑,好幾次差點喪命。哲宗十三年(1862年)七月,金順性、李兢善等人密謀擁戴李夏銓為王而被處死;李夏銓也受牽連,遭流放濟州島後賜死。此前李夏銓曾是潛在的王位繼承人,而且曾對安東金氏專擅表達不滿,因此金氏黨羽密謀剷除他。而興宣君李昰應(高宗生父)才智過人而生活貧困,是李夏銓的姻親(其岳母是李夏銓的姑母);為逃避迫害,興宣君時常出入妓家、受辱也不以為恥,表現得輕佻放蕩、對安東金氏搖尾乞憐,讓金氏權臣輕視他而放鬆警惕。

哲宗的生母本貫龍潭廉氏,是出自坡州廉氏的分支;外祖父廉成化,在哲宗即位初年的記載寫作「廉星華」(兩者朝鮮語讀音相同);因而曾發生一場冒充哲宗親戚的事件。哲宗二年(1851年),出身坡州廉氏的廉宗秀,偽造族譜並竄改廉成化墓碑上的本貫;由於廉成化沒有後嗣,廉宗秀被立為「廉星華」養子,藉哲宗的舅父的身分平步青雲。直到哲宗十二年(1861年),居住在江華島的廉成化再從姪孫廉輔吉,擊申聞鼓鳴冤,此事才東窗事發;廉宗秀在哲宗親自審問後被處死。此後哲宗外祖父的名字,根據廉輔吉所擁有的戶籍資料更正;哲宗生母的封號,也從原本的「鈴原府大夫人」改成「龍城府大夫人」。

去世

朝鮮哲宗連年體弱多病,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64年1月16日)卯時升遐於昌德宮大造殿,享年三十三歲;他是最後一位出自孝宗至肅宗一系、具「三宗血脈」的國王。據《日省錄》的資料分析,哲宗即位時消化系統就已經不好,演變成困擾他終身的慢性病。他也有氣喘症狀、容易感冒;為調養身體,使用大量藥材進行食療,而不常用針灸療法。哲宗的死因正史並無直接記載;根據症狀分析,流傳的說法包括肝病或肺結核:242,不過根據現存資料很難下定論。

身後

由於哲宗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幾股外戚勢力展開明爭暗鬥。哲宗生前有意立旁系王族興宣君的兒子李載晃為繼承人,而金左根、金興根為首的安東金氏權臣,以興宣君還在世為由反對;而哲仁王后的堂兄金炳學因資助興宣君,大力支持。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后)當時已收走國璽;她打算將李載晃過繼給自己、讓他以她的已故丈夫翼宗(孝明世子)養子的名義來繼承王位:244,得到娘家豐壤趙氏勢力的支持。而哲仁王后還在服喪,由於自己家族的權勢,認為李載晃必將過繼給自己和哲宗,便放心下旨命李載晃入宮繼位。李載晃入宮後,神貞王后大喜,不顧禮法親自出來迎接,逕行宣布新君繼承翼宗大統,而非哲宗;李載晃繼位為王,是為高宗。隨著高宗即位,興宣君作為國王生父,被尊為興宣大院君並掌握實權;大院君壓制安東金氏的權勢,專權近十年:361, 365

朝鮮擬定廟號「哲宗」、「宣宗」、「章宗」,陵號「睿陵」、「憲陵」、「熙陵」,最後都選擇「首望」,即廟號哲宗、陵號睿陵;諡號結合兩次加上的尊號,全諡為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清朝賜諡忠敬王。睿陵位在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現屬於高陽西三陵的王陵之一;它在靖陵(中宗陵)舊址上修建,位在禧陵(章敬王后陵)以西。哲宗在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七日正式下葬睿陵;高宗十五年(1878年)哲仁王后薨逝後,也與哲宗合葬。根據記載兩人生平的行狀,哲宗、哲仁王后生活簡樸,全溪大院君祠堂、宮中的銀器曾失竊,由於擔心擴大追查導致屈打成招,他們都予以寬恕不加追究。高宗二年(1866年)二月六日,哲宗祔廟,以吏曹判書金洙根(金炳學生父)、左議政李憲球(世宗庶五子密城君後裔)、益平君李曦(哲宗堂兄)三人配享宗廟。哲宗的著作集被整理為三卷、分為六冊,命名為《中齋稿》。他有一副寫有「太平佳氣人有樂,祥瑞凞凞日至來」的對聯流傳下來,現收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另有一組十二片的屏風江華島行列圖(강화도행렬도),描繪哲宗從江華島入宮的情景,現收藏於平壤的朝鮮美術博物館,列為國寶第七十三號。

哲宗總共有五子六女,但是全部都夭折。其中庶四女永惠翁主為淑儀范氏所生,高宗三年(1866年)九歲時正式受封;高宗九年(1872年)下嫁錦陵尉朴泳孝,同年七月四日病逝,沒有生育。而哲宗的二哥永平君,有慢性病而且一直沒有兒子,高宗即位後,將一位慶昌君的後裔過繼給他作為後嗣。後來,永平君又有一女,許配給黃演秀;他一直活到大韓帝國時期,在光武六年(1902年)以七十五歲的高壽過世。永平君的外孫子女,也和全州李氏(王室宗親)以及兩班名門青松沈氏、驪興閔氏、南原尹氏等聯姻。而益平君有一庶子李載星是哲宗堂姪,也是朝鮮王室族譜《璿源系譜記略》記載的王族中,最後一位孝宗的直系後裔。大韓帝國成立後追尊莊獻世子為「莊祖懿皇帝」,李載星也受封為景恩君;景恩君後來遭指控「和應匪類」(參與抗日義兵運動)而被剝奪爵位,不久失蹤。

隆熙二年(1908年),純宗追尊哲宗為皇帝,改諡「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章皇帝」;而哲仁王后亦追尊為「明純徽聖正元粹寧敬獻莊穆哲仁章皇后」。

評價

朝鮮王朝對哲宗的官方評價中,以《哲宗大王行狀》為例,根據其早年生活寒微、從旁支即位的事實,將他跟中國歷史上有類似經歷的君主武丁、漢宣帝作比較,婉轉表達對哲宗無法像前述兩位古代名君,為國家帶來中興的遺憾。在非官方編纂的野史、以及後世私人著作中,哲宗獲得的評價一般都是偏負面的。如朝鮮王朝晚期文人黃玹,在其史學名著《梅泉野錄》中,評價哲宗生性昏昧軟弱、受制於安東金氏,官職人事任命也由不得他自行決斷。朝鮮日治時期,日本漢學家林泰輔《朝鮮通史》、歷史學者田保橋潔《近代日鮮關係研究》等,更稱哲宗優柔寡斷、沉湎酒色以致無法處理政事:240:14

儘管如上所述,一般認為哲宗是昏君,不過也有說法認為,他其實仍具一定執政能力;只是即位時有志難伸,而故作謙虛以自保。例如,哲宗在乙卯年(1855年)提拔了朝鮮王朝晚期的士林領袖、被後世尊崇的殉國名臣崔益鉉。從考試過程來看,哲宗能鑑別成均館儒生的程度;而幾年前哲宗剛即位時,被問及自己的教育程度,卻又自稱「近年則無所讀」,由此形成反差。

家庭

王妃

後宮

子女

圖集

哲宗御筆

相關影視作品及飾演者

影視作品

註釋

參考來源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朝鮮哲宗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