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禅


在中文原意是“帝王的祭天地之礼”或“禪讓王位”;佛教傳入後,作為梵語“dhyāna”的音譯。

本義詞(讀作shàn)

  • 禪讓:君主生前就將王位讓賢於人,而非依照血親世襲。
  • 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稱為「封」;在梁甫山除地祭地稱為「禪」。秦漢時特重此禮。

譯語詞(讀作chán)

  • 禪那(梵語:dhyāna;巴利語:jhāna):意譯「思惟修」、「靜慮」,又譯為「禪定」,略稱為「禪」是六波羅蜜之一。按《大毘婆沙論》,「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為靜慮」(能斷结之義)、「若能正觀,堅固難壞,相續久住,於所緣境長時注意而不捨者,名為靜慮」(能正觀之義),禪那(dhyāna)專指色界四禪,兼具「能斷结」與「能正觀」;三摩地(samādhi)則涵蓋所有類型的定境。
  • 坐禪(梵語: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指在靜室內以坐姿禪修。若是步行走動禪修則叫行禪、經行。
  • 禅宗:大乘佛教流傳於東亞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禪師菩提達摩傳至中國。原是以「坐禪」為中心的修行集團,後經牛頭法融、黃梅弘忍的發展,大成於六祖曹溪慧能,成為一支具有獨特精神意趣的宗派。歐美國家據「禪」的日語音譯爲Zen,或據中文音譯爲Chan。
  • 參禪:禪宗術語,指参究佛性,了悟本心,又作「參玄」。

文化作品

  • 禅 ZEN,2009年日本电影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